公民大調查─多元入學特殊選才的探討
在台灣,隨著教育理念的演變與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傳統以學科成績為主要指標的升學制度,逐漸被更為多元的入學方式所取代。
其中,「特殊選材」成為近年來備受矚目的升學管道之一。特殊選材的設計,強調學生在某一領域的特殊才能或表現,而非僅僅以學科成績論英雄,試圖挖掘那些在特定領域如藝術、體育、科學研究等方面具潛力的學生,讓他們能有更多元的升學途徑。
以真實案例來看,2023年台大錄取了一位來自南投鄉間的高中生林昱廷,他自國中起便投入自製無人機的研究,屢次在國內外比賽獲獎。儘管他的學科成績並非頂尖,但台大電機系透過特殊選材認定其潛力與實作能力,破格錄取,讓他得以在資源充足的環境中持續深耕無人機技術。這類案例顯示,特殊選材制度確實為某些非傳統學科強項的學生開啟了全新的可能。
那麼,這樣的制度實施後,學生、老師與家長又是如何看待它的影響?
雖然特殊選才制度是為了幫助弱勢學生,但實 際上卻引發不少爭議。
像是《天下雜誌》曾報導,在某些醫學系與熱 門科系中,被特殊選才錄取的學生,許多其實 來自資源豐富的家庭,而非真正的弱勢族群。 此外,也有媒體揭露,有人透過假住址、補習 班包裝自傳來「鑽制度漏洞」,甚至讓特殊選 才變成另一種中產階級的特權。
加上各大學的評分標準未公開,讓整個制度的 公平性備受質疑。
我認為,特殊選才的精神是正確的,因為教育 公平不是讓大家一樣,而是幫助不同起點的人 各自發光。
但制度應該更嚴謹透明,例如公開評分規則、 加強審查流程,確保幫助到真正需要的人,才 不會讓好制度變成被質疑的漏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