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建築課 竹子湖版清明上河圖
向竹子湖學建築 實作生活地景建築
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開設建築設計課程《向陽明山竹子湖在地人居環境學習》,帶領一年級學生透過觀察與實作,學習如何將在地特色轉化為建築創作的靈感,描繪出屬於自己的「竹子湖版清明上河圖」。
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 駱又誠
今天這一題是竹子湖 向竹子湖學習 主要是因為文化大學的地理環境特色
我們有一個很好的國家公園 讓學生到自然環境當中
去觀察去紀錄去分析在地的環境擷取靈感
轉變成他的設計的創作的來源這樣子
從模式語言到地景設計
課程以校園附近的竹子湖為觀察基地,結合《建築模式語言》一書,並從書中挑選出與竹子湖空間特質呼應的模式,引導學生從土地、氣候、人文與生態等層面探索建築與生活地景的連結。
文化大學建築系大一 闕同學
就是老師一開始發題 然後會跟我們說 我們要去讀這一本書(《建築模式語言》)
讀完這一本書之後我們就要畫20張的圖 然後畫完圖我們要做一些模型或什麼的
把從這本書學到的東西融入到我們的設計裡面
從稻米與石間作為發想空間
參與學生表示,設計靈感以稻米為出發點,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農耕節奏融入建築空間,另一位同學則以「輕盈」為核心概念,在岩石間創造出不壓迫、具穿透感的空間設計。
文化大學建築系大一 郭同學
我的設計理念是以竹子湖的蓬萊米為主
因為我覺得稻米的記憶就是
在現在被海芋佔滿的竹子湖
稻米的記憶是很珍貴的
所以我以稻米的春耕 夏耘 秋收跟冬藏
去做我的整個設計的概念
文化大學建築系大一 闕同學
這是我的作品
然後我的基地是在兩顆很實的大石頭中間
所以我想要做一些比較輕盈的空間
跟看起來不會太擁擠的東西在這上面
實作課程奠定專業基礎
指導教授駱又誠表示,這堂課是建築系一年級的成果驗收,目的是整合學生在空間形式與操作上的學習成果,他強調完成這項課題,學生已具備邁向建築專業的基本能力。
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 駱又誠
這是一年級的一個成果的驗收
就是說他可以直接就是這個操作過後
你就可以升向二年級 二年級就是直接做建築
那所以我們其實在一年級這邊就是希望說
我們前面其他題目的不同的
例如說空間形式的操作
那可能是構造 可能是什麼東西的練習
能夠在這一題裡面變成一個總驗收
可以說這個題目做完之後他是一個基本的
可以算是一個準建築的專業者這樣子
與土地對話的建築課
透過課程的引導與實地創作,學生不僅培養了觀察與設計的綜合能力,也學會如何與土地對話,從地方文化中尋找建築的意義。
華岡新聞 楊絜茹 胡宸欣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