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小米的回家路
《一碗小米的回家路》 正午,陽光烘得操場發白,瑪家國中的屋簷邊掛著沉默的風鈴,像等待被故事喚醒的歷史。孩子們放學的腳步聲還沒響起,一群大人早已圍坐在校園的樹蔭下,沒有鋪張的儀式,沒有長篇演講,也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記者會,而是循著古老部落的方式,一個接一個地發聲、回應、分享與決定。 這是伍麗華的風格。她不是站在台上的領導者,而是坐在圓圈中的一員,靜靜聽、慢慢說,彷彿每一句話都得先過了土地的允許,才能出口。 今天談的,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政策,也不是選舉前的承諾清單,而是一件看似小事,卻攸關根與魂的事:讓部落的小米,成為全國營養午餐的主角之一。 在族人眼中,小米不是食物,是祖靈的贈與,是季節的記憶,是汗水與祈禱交織出的金黃種子。每一品系的小米,都有自己的神話,自己的來處。而今天,這些小米,將不再只是祭儀裡才得見的「神物」,而是進入學校,進入孩子的餐盒裡,進入每個家庭的日常。 「感謝教育部長、農業部長都給予高度的肯定與支持,在原民會、農糧署經費的支持下,預計自今年9月起,國產部落小米將正式納入全國學校營養午餐,讓我們的孩子都有機會吃到國產小米。」 這是伍麗華立委說的話,但她不是在發表政見,而是像個母親,滿懷柔情地告訴另一個母親:「我們終於把家裡的味道,送到孩子的學校去了。」 她知道,主食,往往藏著殖民的痕跡。從清代的在來米,到日本時代的蓬萊米,再到後來高山上的茶與高麗菜——土地的胃口,不知不覺被他人的偏好改變。於是她在農業部,關心高山農業的轉型;於是她在教育部,為營養午餐爭取「民族味覺」的空間。 她相信,一碗小米粥,不只是口感的回憶,更是文化的延續。而國產小米,不含麩質,對孩童腸胃極好,營養甚至堪比人參湯。這不僅是營養的創新,更是文化共融的突破,讓食農教育有了真正的實踐。 記者會現場沒有紙筆飛舞的記者群,卻有滿場飄香的小米飯、小米粥、小米甜點。那是族人的語言、祖先的手藝,在鍋裡再次發聲。 一名來自北台灣的團膳業者悄悄說:「我沒吃過這樣的東西,可是,真的很好吃。」他的語氣像孩童初見雪,一半驚訝一半感動。 而最令人動容的,是來自「中華民國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的回應。他們不是被命令的配合,而是自發號召,願在政府政策上路之前,先一步加入小米入菜的行列。這一筆經費,他們願意自掏腰包,只為了在供應鏈尚未齊備之前,先讓小米有機會「試吃」,讓認同先發芽。 原民會主委曾智勇一句話,點破整場會議的精髓:「有人吃,才有人種;有人種,才會有量;有了量,才會主流化;主流化,文化就活起來。」 是的,文化的活,不是靠懷舊的照片,不是靠博物館冷氣下的標本,而是靠活生生的「吃」,活在今天的舌尖,活在明天的便當裡。 而就在瑪家國中的課桌邊,一位小學生輕輕地說:「能在學校吃到小米,覺得特別又好吃!」 那一刻,伍麗華抬起頭,望向太陽照亮的小米田。她知道,這一場主食的「去殖民」,這一碗小米的「回家路」,終於開始了。 那不僅是部落的勝利,更是台灣所有孩子的榮耀。因為從今以後,他們的營養午餐,不只吃得健康,也吃得有故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