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失靈與社會反彈
當《菸害防制法》於2023年修正施行,首次將加熱菸納入明確規範時,許多人認為,這是台灣控菸政策與時俱進、對應新興菸品挑戰的重要一步。然而,兩年過去,加熱菸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仍未有結果,至今仍沒有任何合法加熱菸品上市,這不僅讓國內合法業者陷入無止盡等待,更讓整體法治信賴基礎出現動搖。
這場看似技術性的審查延宕,實則暴露出台灣公共治理與行政執行的深層問題。
依據現行法規,申請加熱菸上市審查的業者,需依規定繳交相關資料,並等待健康風險評估審查完成,但根據國健署公開網站可見,多家業者早已依法提出申請,但主管機關的審查進度卻已停滯許久。這種缺乏透明與明確時程的行政拖延,不僅使合法申請淪為空談,更形成一種制度性的「消極否決」,破壞企業對法律的信賴。
另一方面,加熱菸的市場需求從未因審查未果而消失,黑市與非法進口的加熱菸產品在市面上氾濫,來源不明、品質未驗皆對消費者健康造成潛在風險;此外,這些未稅品流通所帶來的稅收流失,初估高達數百億元。當合法產品被程序卡死,非法市場卻迅速填補空缺,這樣的政策後果已非單純行政延誤可輕描淡寫,而是讓治理機能失靈,令國家在公共健康與財政雙重面向蒙受損失;說得更直白些,政府的怠惰與拖延,正在成為黑市擴張的幫凶。
不滿的情緒也不再僅停留於產業界,近日,公民團體「CLEAN AIR大聯盟」發起街頭連署行動,動員民眾於立法院外發聲。他們不只是支持加熱菸合法上市,更在意的是政府是否能即刻徵收加熱菸稅,將稅收用在長照上。這樣的聲音來自社會的對制度失靈的直覺與反彈:一個已修法通過、程序明訂的制度,卻在施行後被行政機關無限延遲,讓人不得不質疑背後是否存在意識形態掛帥、政策選擇失衡的問題。
當制度形同虛設、程序無限期擱置,所有利害關係人都被推入不確定的黑洞時,對台灣這樣一個以民主與法治自詡的社會而言,是一種深刻的自我矛盾。因此,我們必須強烈呼籲政府,應立即完成加熱菸品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唯有這樣,才能重建大眾對制度的信任,實現健康治理與市場規範的雙重目標。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