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法制局電子菸報告未提世衛減害策略 專家批選擇性解讀科學證據

2025/05/14 01:47
28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立法院法制局新出的電子菸(類菸品)報告,遭批評缺少世衛菸草減害策略。圖:擷取自立法院網站。

針對立法院法制局昨(5/13)日發布之《禁止類菸品之執行不良法制問題探討》報告,國內菸草減害倡議者與專家批評該報告未正確反映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控制框架公約》(WHO FCTC)所主張之「減害」策略,甚至選擇性引用國際資料、扭曲科學證據。部分研究者並發表反向報告,呼籲立法院應重新審視該報告內容,避免誤導政策方向。

專家指出,該份報告將電子菸一概視為危害來源,卻完全未提FCTC條文中明文納入的「harm reduction(減少危害)」概念,導致法制論述失衡,政策建議也傾向恐懼導向,與公約精神明顯脫節,依據FCTC第1條(d)所述,菸草控制應包含減少菸草供給、減少菸草需求與減少菸草危害三大方向,但報告通篇未見「減害」字樣,僅集中於電子菸與青少年風險的敘述。

一名匿名菸草減害領域研究人員指出,世界衛生組織雖對電子菸持審慎立場,因此建議各國謹慎管理電子菸,並強調各國應依據科學風險進行監管並探索減害路徑,「這份法制局報告截取有利禁令的段落,卻完全忽略FCTC的減害條文,違反了客觀中立的立法分析原則。」

研究人員進一步指出,電子菸與紙菸最大區別在於其不燃燒、無焦油與無一氧化碳。根據英國公共衛生署評估,其危害可能低於紙菸達95%。許多高收入國家如英國、紐西蘭與加拿大,皆將電子菸納入減害政策工具,協助吸菸者轉換成分風險較低的替代品,並在幾年間有效下降成人吸菸率。

反觀台灣政策卻另創「類菸品(Imitation Tobacco Products, ITPs)」之名,直接將電子菸排除於科學監管與轉換策略之外,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專家批評:「這份報告等同告訴社會,大量存在的吸菸者應繼續抽紙菸,而不是嘗試低風險產品。這不僅不合邏輯,對公共衛生造成更大傷害。」

根據衛生單位統計,自《菸害防制法》2023年修法上路、全面禁止電子菸以來,青少年使用率並未下降,甚至出現反升情況。同時,雖查緝次數眾多,但成案率低於0.3%,民間觀察指出,嚴厲禁令未能有效抑制需求,反而助長黑市與劣質產品氾濫,威脅使用者安全。

研究團隊呼籲立法院應撤回該份報告,並重新邀集具備流行病學、菸草控制與減害經驗的專家學者參與研析,回歸FCTC核心精神,建立以科學為基礎的政策對話,該團隊也已刊出反駁報告《電子菸助實踐世衛菸草減害反菸草煙霧策略》,提供各界參考。

「公共政策不能只根據恐懼與情緒,更不能忽視數百萬成年吸菸者的健康選擇權。」該團隊表示,若政策制定過程刻意刪除不利觀點,恐將永遠錯失降低吸菸者健康風險的契機,最終受害的是公共衛生與世代健康。

燃燒紙菸產生的菸草煙霧(Tobacco Smoke)導致癌症

參考資料:
立法院法制局,《禁止類菸品之執行不良法制問題探討

台灣菸草減害研究院,《電子菸助實踐世衛菸草減害反菸草煙霧策略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控制框架公約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