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不該是「觀望」的局外人
近期,由韓國漢陽大學權一瀚教授與國立成功大學陳維新教授領導的台韓研究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發表研究成果,指出加熱菸相較傳統紙菸,因採用「加熱非燃燒」技術,在實驗中所釋放出的有毒物質明顯較少,對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也隨之降低。
儘管科學證據已然清楚,但我國主管機關針對加熱菸的審查時程卻已超過兩年,至今尚未公布任何審查結果,讓該類產品合法上市之路遙遙無期。此等拖延現象,不僅違背以科學為本的政策原則,也導致非法加熱菸產品趁虛而入,在市面上流竄,品質無法監管、稅收無從徵收,民眾健康與社會資源皆因此承受額外風險。
這樣的情況,不禁令人聯想到過去歷歷在目的多起重大食安事件。從2013年大統長基黑心油,到2014年頂新劣質飼料油案,再到2023年進口蛋品標示錯誤風波,政府往往在民眾已暴露於危害中,甚至事件已擴大造成恐慌與損失後,才被迫啟動危機應變與懲處程序。此種「事後補破網」的治理思維,不僅使傷害難以挽回,更嚴重損害公眾對政府的信任與政策公信。
過去的教訓應該內化為改革的契機,面對可能牽涉公共健康的產品與產業,政府若總是選擇拖延、不作為,只會讓更多灰色地帶滋生、黑市蓬勃發展,導致風險擴散、管理困難化。食安問題已一再驗證這一點,民眾對於「政府來不及保護」的恐懼也因此根深蒂。如今,加熱菸的審查程序同樣陷入沉寂,倘若主管機關仍不願正視,無異於重演另一場公共風險的管理失能。
台灣不能再陷於「政策觀望」的循環中,更不能讓「拖延」成為治理的常態。在科學與國際經驗都已指引方向的情況下,政府沒有理由再以不確定為由遲遲不作為,反而應儘速完成加熱菸的審查,才能保障消費者的選擇權與知情權,也能打擊非法流通與品質不明的產品,同時為健保與長照體系導入穩定的稅收來源。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