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嘴破到失智?最新研究揭示疱疹病毒與阿茲海默症之間的驚人關聯

2025/05/05 19:48
41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你是否曾經因為壓力大或感冒,嘴角出現一顆惱人的皰疹?其實,這背後的元凶「單純疱疹病毒第一型(HSV-1)」,可能比我們想像中更危險。

最近兩篇來自國際團隊的研究分別揭示了HSV-1與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之間的潛在關聯,讓這個長期被忽視的病毒再次成為科學界熱議焦點。

照片

疱疹病毒+腦震盪=失智風險倍增?

來自加拿大與美國學者的研究團隊,利用三維人腦組織模型進行實驗,模擬了重複性腦部撞擊(如腦震盪)對大腦的影響。他們發現,這些機械性損傷會讓原本潛伏的大腦HSV-1病毒重新被激活,並誘發一連串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病理變化,包括:

  • β澱粉樣蛋白堆積
  • tau蛋白異常磷酸化
  • 膠質細胞活化(腦部發炎反應)

這些變化與失智症、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TE)密切相關,特別是在帶有阿茲海默症高風險基因APOE4的人身上,風險可能更高。更令人注意的是,這些過程與一種稱為IL-1β的發炎激素有關。當研究人員阻斷這種激素後,病毒被激活所引發的病變也跟著減少,顯示這可能是未來治療干預的方向。


疱疹病毒如何「敲動」我們的基因?

而在另一項由美國克里夫蘭診所基因中心主導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找到了病毒與阿茲海默症之間更深入的分子機制:轉位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s)。這些DNA片段佔我們基因的一半以上,平時沉睡在染色體中,但隨著年齡增長或病毒感染,它們可能「跳躍」到其他基因位置,擾亂大腦正常功能。研究團隊證實,HSV-1的活化與轉位因子的跳躍有關,進而觸發大腦中tau蛋白等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異常堆積,並導致神經發炎與退化。令人振奮的是,研究人員也找到了解方:經實驗證明,兩種現有的抗病毒藥物:valacyclovir與acyclovir,能夠在實驗室中逆轉這一病變路徑。而他們分析全球8000萬份醫療紀錄也發現,服用這兩種藥物的患者,日後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明顯較低。


別小看「小病毒」,與年齡有關的慢性病可能悄悄從這裡開始

這些研究共同傳達一個重要訊息:即使看似無害的潛伏性病毒,也可能在年老、受傷或免疫力下降時發威,成為大腦疾病的推手。

雖然多數人終生都攜帶數種疱疹病毒,且不一定會發病,但在失智症、懷孕併發症、甚至某些癌症的研究中,疱疹病毒都開始被視為潛在危險因子。這不只打破了以往對病毒的「良性」印象,也讓我們思考:面對未來人口高齡化,我們應重新檢視對病毒潛伏感染的認知與防治策略。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