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閱讀的重要性:在資訊爆炸與手機影音世代的關鍵教育對策

2025/04/23 16:29
3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閱讀的重要性:在資訊爆炸與手機影音世代的關鍵教育對策
干宗平
1. 資訊過載與注意力稀缺的世代挑戰
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學生日常接收資訊的方式逐漸從文字閱讀轉向影音瀏覽、短影片與社群訊息的快速瀏覽(如TikTok、YouTube Shorts、Instagram Reels等)。這種以「快」、「短」、「感官刺激」為特徵的資訊攝取習慣,雖然提高了即時反應力與視覺接受度,但也造成以下幾項教育上的負面影響:
專注力下降:學生難以長時間集中精神於單一內容上,注意力持續時間普遍縮短。
• 理解力弱化:在缺乏上下文與邏輯脈絡的資訊碎片中,學生缺乏整體性的思考與推論訓練。
• 推論與分析能力退化:快速瀏覽內容取代了對文字的深入思考與概念建構,使學生在閱讀測驗、問題解決上呈現理解困難。
2. 閱讀是對抗碎片化學習的核心策略
相對於影音資訊的即時與片段化特性,閱讀是一種需要深度加工與主動參與的學習行為。透過有系統的閱讀訓練,學生能發展以下幾項關鍵能力:
• 強化語意理解與脈絡整合:閱讀促使學生辨識語句間的關聯,學會建構段落邏輯,提升文意整合能力。
• 促進批判思考與推論建構:文字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需透過「思索—假設—驗證」的循環,逐步形成個人理解與觀點。
• 提升專注與沉浸力:閱讀是一種心流歷程,在穩定的節奏中引導學生進入深度思維狀態,有助於延長注意力集中時間。
• 情緒與共感發展:文學閱讀尤其能增進同理心與內在情緒建構,有助於SEL(社會情緒學習)素養的培養。
3. 108課綱與閱讀素養的結合
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素養導向教學強調學生在「知識、技能與態度」三面向中整合能力的發展,而其中「語文素養」為各領域共通之基礎能力,特別強調以下兩項:
• 理解與詮釋多文本的能力(多元閱讀)
• 表達與溝通能力的培養(以閱讀為基礎)
閱讀活動因此不再只是語文課程的任務,而是跨領域、跨媒介的學習策略,透過整合圖文、數位文本與批判閱讀訓練,有效引導學生提升學習自主性與生活應用力

閱讀行為的弱化
現代學生每日花費大量時間於手機與影音平台(如TikTok、YouTube Shorts),遠超過用於閱讀的時間(Twenge, 2017)。許多學生面對長文易感疲倦、閱讀理解力普遍下滑。這種對長文抗拒的現象,造成學生對文本結構、文意脈絡與題意的掌握力下降,直接影響整體學習表現。
閱讀理解不足,導致全科表現受挫
事實上,若學生無法理解題目的語句意涵,就無從掌握作答方向。這並非僅侷限於語文科目——國文的閱讀測驗、英文的對話題組,乃至數學的應用題、自然與社會科的跨文本情境題,皆需要足夠的語言邏輯理解能力。當學生無法讀懂題幹與關鍵字句,就無法思考、轉化或進行有效答題。
而作文更是語言理解與輸出的綜合表現,若缺乏基礎的閱讀與思維訓練,學生將難以建構具邏輯、條理與深度的書寫內容。這些表現背後的根本問題,並非學生「不夠聰明」,而是缺乏專注與思考訓練的習慣。在長期依賴碎片化、快速滑動的資訊習慣下,學生漸失去「理解—轉化—輸出」的學習歷程,導致整體學習表現全面弱化。
因此,閱讀理解力的培養,不只是語文能力的問題,更是學生能否學好所有科目的關鍵根本。它關乎學生是否能夠沉澱、思索、做出深層回應,這些正是素養導向學習所追求的本質。
 
素養導向課程的本質與挑戰:文化 × 理解 × 統整能力的流失危機
108課綱所強調的「素養導向」教學,其核心並非僅在於課程表面上的跨領域設計,而是要培養學生「遇事能用、用則精準、不用則化入生活」的能力。這樣的能力來自於深層的認知建構歷程,包括理解力、邏輯思維、推理與分析能力、創造與統整能力等,這些都非一蹴可及,而是需透過長期、穩定且有深度的學習過程逐步養成。
然而,當學生長期暴露於碎片化、短影音化、即時感官刺激為主的資訊環境中,其大腦運作模式逐漸趨於跳躍與短時記憶導向,缺乏沉澱與邏輯組織的機會,將導致學生素養的「形存神滅」——表面會應答,實則缺乏深層思辨與文化感知。
真正的素養,不是零散的知識拼貼,而是經過「閱讀 → 理解 → 轉化 → 分析 → 整合 → 再組織」的完整心智歷程,並能對應學科知識,產出應用性與創造性的回應。這個歷程的本質,正是閱讀與文化文本的內在價值所在。
因此,108課綱的素養導向,應回歸其根本:「以文化為本、以文本為根」。文化不是活動、不是標語,而是內化於思維、語言與理解中的結構力量;文本也不只是語文課中的閱讀材料,而是所有學科知識的敘述與思維之母。只有當學生能深度閱讀、靜心整合、邏輯表達,素養才不會流於形式、跨域才有根基、學習才有靈魂。
 
閱讀課程的制度化呼籲:為理解與思維力而讀,不只是為了閱讀
在現行課綱架構下,國小校本課程是否設置「閱讀課」,往往取決於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的裁量與彈性運作。然而,在資訊爆炸、短影音文化與碎片化學習環境高度主導的時代,閱讀課早已不是語文補強的選修選項,而是全人素養與認知基礎教育的必要工程。
一、閱讀課的本質目的:不只是「閱讀」本身,而是「能力」的重建
閱讀課真正要解決的,不是讓學生多看幾本書,而是要系統性地回應以下現代學習危機:
• 理解力下降:學生面對題目無法掌握意思,連「問題是什麼」都讀不懂;
• 專注力衰退:在持續接受即時訊息轟炸下,難以靜心完成一段長文或複雜敘述;
• 邏輯與推理力退化:因長期依賴短影音與結論速成,無法建構事件脈絡與思考流程;
• 分析與整合能力薄弱:接收資訊雖多,卻無法將知識轉化為觀點或答案,造成「輸入無法轉為輸出」。
上述能力,正是當前各項升學考試、學科評量乃至未來AI時代所需的核心素養——而這些素養皆建構於「深度閱讀 → 思考理解 → 統整輸出」的歷程之上。
二、閱讀課應全面制度化納入國中與高中職課程
目前各級學校在課程安排上,閱讀課普遍集中於國小階段,國中與高中職反而逐漸淡出或未被重視。但事實上,根據學生認知發展歷程,中學階段正是邏輯思考、抽象推理與議題判斷力迅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此時若缺乏結構性閱讀訓練,將導致思維力斷層,錯失素養建構關鍵期。
尤其面對高中職會考、大學學測與統測所愈趨綜合與素養化的題型,如文本分析、圖表判讀、跨領域整合應用等,都要求學生具備強大理解與整合力。若缺乏長期閱讀訓練,其表現必然受限。
三、政策呼籲:從「各校彈性」走向「教育系統性推動」
因此,正式納入「閱讀課程」為國中與高中職階段的必設課程之一,或列入校訂課程設計的核心建議項目;
• 各縣市政府可研議以「閱讀為本」的校本課程評鑑指標,鼓勵各校設置並產出具體成果;
• 提供閱讀師資增能資源,整合數位閱讀工具、圖書館跨域教學與閱讀策略訓練(如心智圖、SQ3R、文本架構分析等);
• 結合升學評量趨勢,將閱讀素養納入教學主軸,使學生能從「會閱讀」走向「能理解、會分析、能輸出」。
結語:不是為了閱讀而開閱讀課,而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思考與理解而必須閱讀
閱讀課程的推動,最終目的不是培養「讀很多書」的學生,而是要養成「能在複雜世界中,理解問題、整合資訊、創造答案」的現代公民。當資訊越來越多、越來越碎,真正有價值的能力,將是從混亂中找出脈絡、從閱讀中建構觀點的力量——而這一切,都始於閱讀。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