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怠惰是對非法的默許
台灣自2023年《菸害防制法》修法後,對加熱菸產品訂出更嚴格的上市條件,需經國健署進行健康風險評估並審查通過後方可販售;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一項加熱菸產品通過審查。政府雖以保護公共健康為由持續延宕審查,但這樣的行政怠惰,不僅無助於真正控管菸品對民眾健康的影響,反而讓黑市趁虛而入,使得非法產品橫行市場,政府更因此每年損失數十億元的潛在稅收。
根據《鏡週刊》報導,台灣因加熱菸品尚未合法上市,導致非法販售猖獗,估計每年稅收損失超過40億元;這也表示,政府在制度未完善前,已默許地下市場日益猖獗。若能完成審查程序、納入合法稅收體系,不但能有效抑制非法流通,更可補足政府財政,增加健保與公共健康政策所需的穩定財源。
事實上,加熱菸目前的市場需求不容忽視,根據《ETtoday新聞雲》與《Pinview 品觀點》於2024年發布的民調顯示,有72%的吸菸者支持政府應加速審查加熱菸品並合法徵收稅捐,這顯示民間普遍期盼建立一個有規可循的制度,而非長期處於灰色地帶,不但影響吸菸者的選擇權,更阻礙國家的管控與規範能力;與此同時,也有不少民眾質疑,政府一方面欲提高紙菸稅捐,號稱為健康著想,另一方面卻對目前實際已被廣泛使用的加熱菸置之不理,是否過於矛盾?
走私與黑市販售問題日益嚴重,連帶提升了執法單位的負擔與風險。曾有媒體報導,不肖商人假借代購名義,實則走私超過一萬條加熱菸品入境,甚至有走私客喬裝成僧侶,意圖躲避海關查緝。這類的行為不僅挑戰法治底線,也顯示現行政策與現實脫節,必須從源頭改革才能真正有效遏止;更有甚者,消費者因購買到來源不明、品質參差的非法產品而遭受健康風險,這與政府制定《菸害防制法》保護國民健康的立意完全背道而馳。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國際案例也顯示,過於嚴格或模糊的監管往往會助長黑市菸品交易;舉例來說,自從澳洲實施極嚴格的包裝與行銷限制後,非法菸品的市占率一度達到近20%,導致該國政府每年損失數十億澳元的稅收。這數據提醒了我們,一昧地禁絕並非萬靈丹,適度開放與嚴格監管雙軌並行,才是可行之道。
綜上所述,加熱菸品在台灣的使用現況已經無法迴避,繼續漠視其存在,只會讓黑市壯大、國庫流失、法治受損;與其長期拖延,不如積極面對,建立透明審查與合法稅制,才是對全民負責的正確作法。台灣政府應立即正視加熱菸議題,儘速完成審查,回應民意期待,為台灣建立更健全的公共政策與財政基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