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菜車 穿梭小巷傳遞滿車人情
【記者 王艾珍、廖欐人/台南市報導】
行動菜車昔日在台灣村落中扮演要角,不僅使村居民在自家門口即可買到生鮮,也成為居民交流情感的橋梁。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高齡人口凋零與社會結構改變,行動菜車數量銳減,但台南後壁長短樹里的林品成夫婦依舊堅持開著行動菜車,每日奔走,為村民傳遞溫暖。
村內的行動菜車 承載生鮮與溫暖
一大清早,一台行動菜車隨著主題曲的播放,駛進了台南後壁的長短樹里。車上載滿了當日批發的蔬果、肉品及日常雜貨,不僅在小巷穿梭,販售著每日所需,更默默承載了村落間的溫暖與日復一日的守候。
而他,是行動菜車的老闆——林品成。四十多年來,林老闆與太太除了周一公休之外,幾乎每日都駕駛著這輛載滿新鮮蔬果的行動菜車,奔走在蜿蜒的鄉間小路,使在地的年長者,亦或是天未亮就得下田勞動的農人們,無需再舟車勞頓地跑上十幾公里外的市場及超市,在家門口便能買到最新鮮的食材。
在地居民 張大姊:「第一,就是方便;第二,就是大家也會在這裡聯絡感情。我們這邊買菜就是不方便,年輕人都是(去)像新營、鹽水、白河(買菜),(長短樹里)這邊的老人家很多,因為現在的社會是高齡社會,老人家這裡很多,子女,有的都外出了 。」
在地居民 大姊:「(林品成夫婦)他也可以訂貨,我如果在忙,我就跟他說一說,他再幫我拿來(村子裡),我就不用跑外面買。因為農村有時候,我們很早就要出門了,我們市場比較少跑。」
這台行動菜車及林品成夫婦對於後壁區長短樹里的里民而言,是一個日常補給的流動超市,也是居民匯集情感、促進交流的橋梁,更扮演著村落間每位顧客專屬的超級外送員。然而,在每日奔走鄉間與使命必達的背後,隱藏了哪些故事?林品成夫婦的一天又是如何展開?
凌晨市場 行動菜車的每日起點
凌晨三點半,林品成夫婦準時抵達位於白河的批發市場。此時的天空仍漆黑一片,市場的批發攤販也才正著手整理當天預計批發及販售的各式商品。而林老闆與妻子卻已在各個攤位間遊走、視察,仔細觀察著每個批發攤商的準備情形,只為能在最短時間內,挑選每日的基本食材,以及拿取顧客事前預定的商品。
行動菜車老闆 林品成:「我老婆等等會到那邊補青菜,那邊補青菜。我就是一攤(熟食攤)在這邊,青菜在(對面)那邊,接下來就是豬肉攤,魚的(攤販)都在那邊,等一下要去的那邊(市場)。」
凌晨四點,太陽仍未升起,但市場內卻已正式展開如戰場般的批發作業,各家零售商紛紛湧入市場挑選食材,林品成夫婦也不例外。夫妻倆分工合作,在日常食品販、菜攤、肉販、魚市及乾糧攤間不斷穿梭、折返,以進行食材批貨。而在批貨過程中,如何精打細算、控制成本,正是決定行動菜車能否獲利的關鍵。
行動菜車老闆娘 林太太:「普通是(要買回家)煮的那種客戶來,那種算『小賣』,我們算是『大賣』。」
批發菜攤老闆娘 官小姐:「大部分(大賣)都(便宜)1%。」
行動菜車老闆娘 林太太:「大賣(給我們零售)就比較便宜,因為我們回去(村子)還要賣、還要賺,小賣(的話),(批發菜商)他們就直接賺。因為我們還要賺,所以(批發菜商)就(會算)比較便宜,小賣比較貴。」
所謂的大賣、小賣,看似只是市場批發攤販的訂價方式,兩者在價格也只相差僅僅1%,但這1%的價差,卻成為林品成夫婦維持行動菜車的重要因素。
清晨五點半,天空逐漸亮起,林品成夫婦的批貨作業已進入尾聲。他們抓緊時間整理著新鮮的貨物,隨手買了早餐上車快速果腹,準備啟程前往長短樹里。
人間溫情與行動菜車的時代挑戰
行動菜車老闆 林品成:「我們(家)那邊是(販售的)第一站,(現在)停三、四站。因為我們都要固定點,人家才知道要來買。」
凌晨六點,林品成夫婦的行動菜車沿著田野小路,回到了長短樹里。回到村落後,他們每天皆以自家為起始站,開始巡迴村落小徑,最後以長短樹里社區活動中心作為終點站。每每熟悉的音樂響起,村民們便會緩緩走向菜車,不僅選購每日所需的新鮮食材,更與街坊鄰居閒話家常。這樣的日常互動,早已成為村裡一幅熟悉的風景。
過去,林品成夫婦的行動菜車不僅服務長短樹里,還會載著滿滿的蔬果,開往 20 公里外的內山,希望照顧到更偏遠的長輩。然而,隨著歲月流逝,內山的高齡人口逐漸凋零,使熟客一個個離去,內山的販售服務因此被迫終止,行動菜車的客群也逐年減少,經營成為了一場高風險的賭局。
行動菜車老闆 林品成:「以前(村子裡)差不多要停五、六站,因為有些老人的腳,比較不方便,不方便(的話),我們就要停比較多點,(但現在)就因為一些老人家走了,所以我就稍微縮小(規模),變成三、四站而已。」
行動菜車老闆娘 林太太:「內山現在沒有在賣了,差不多兩、三年前那時候還有賣。那現在(內山)只剩一些老人,年輕人都跑出去買了,老人剩沒幾個,差不多都往生了,也沒有剩下幾個(人)。所以進去(內山)就賣兩、三個(顧客),一個村莊那麼大,賣兩、三個(顧客),油錢就不夠了。」
行動菜車老闆 林品成:「做生意就是這樣,和賭博很像,你如果賭博贏,是不是跟東西賣完一樣開心?賭輸了,就是東西沒有賣出去。」
行動菜車老闆 林品成:「有時候都賠整天。」
行動菜車老闆娘 林太太:「有時候連續好幾天都賠。」
林品成夫婦一聲聲的苦笑,隱含了過往為了村裡及內山長輩,努力維持長距離販售,卻不得不承受長年虧損的無奈。他們的行動菜車,收入來源僅仰賴各個食材微薄的價差,但這樣的經營模式,卻又面臨連鎖超市的普及、社會結構改變以及熟客流失的夾擊。這種挑戰與困境,林品成夫婦並非個例,也映照著傳統市場以及傳統生鮮零售業者的現況。
批發日常食品攤老闆娘 林小姐:「以前(行動菜車)差不多(佔)三成(的批發量),現在剩下一成。」
批發肉攤老闆娘 張小姐:「現在社會進步蠻快的,大部分(民眾)都跑超級市場居多,我們這種傳統市場,算是比較黃昏一點的產業,因為主要是工時長,年輕人也不太喜歡從事這個行業,所以越來越沒落,當然也越來越少這些來批貨的,這些比較傳統的菜販(行動菜車)就會越來越少。」
不曾停歇 滿載人情的行動菜車
整體社會的變遷趨勢無法抵擋,林品成夫婦卻仍咬牙苦撐。不僅為了自身討生活,也是為了能夠繼續幫助與陪伴在地的長輩。
行動菜車老闆娘 林太太:「也沒辦法,就是這樣過(生活),反正都做那麼久了。」
行動菜車老闆 林品成:「(現在)算老人服務為目的,因為(自己的)孩子也都大了,我就比較不用擔心有的沒的。賺錢(的部分),有賺錢、沒賺到錢算基礎,做服務比較重要。」
行動菜車不只是販售生鮮雜貨的載具,更是一份長久的陪伴與守候。對林品成夫婦而言,這份工作早已超越維生方式,更是與村落長輩長久以來的情感聯繫。每天從天未亮的批貨,一路奔波到收攤,這條路他們已走了 40 多年,途中充滿勞累,也因時代的輪轉面臨諸多挑戰,但林品成夫婦依舊堅持,以每日的採買、問候,作為最深沉的牽掛與最溫暖的陪伴。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