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百年技藝 手做蒸籠的堅持與傳承

2025/02/17 21:00
97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盛琳/李嘉璇新北市三峽區報導】蕭文清,是台灣富山蒸籠的第三代傳人,這家蒸籠專賣店至今已傳承超過百年,以手工製作的蒸籠聞名。走進店裡,迎面而來是各種大大小小的蒸籠,即使現在有機械的輔助,蕭文清更重視「工匠精神」,在關鍵步驟上依然依靠手工調整,確保每個蒸籠的耐用性與品質優良,雖然現在這項工藝逐漸沒落,他仍希望利用手工與創新,將這項工藝傳承下去。

↑ 蕭文清製作迷你蒸籠。攝影/盛琳

富山蒸籠專賣店位在萬華,至今已經經營了超過百年,最早是由蕭文清的父親蕭生育從大陸帶到台灣的工藝,在經濟起飛的70、80年代是每個家庭必備的用具。蕭文清從小就接觸這項工藝,他一開始並不想接手這個家族事業,因為製作蒸籠的工序多且過程辛苦,不僅工時長,在製作過程中還容易受傷,但他認為這項工藝必須有人傳承下去,因此他選擇成為富山蒸籠的第三代傳人。

手工工藝的堅持與挑戰

蕭文清製作蒸籠的過程分成五個部分,從處理材料、框架製作、篩網製作、籠蓋製作到成型,首先是竹材的處理,在材料上選用桂竹與銀杉木,讓製作出來的蒸籠更有韌性、更加耐用,加工前將竹子剖成均勻的板材,經過水煮、烘乾與定型,能避免在製作過程中竹材變形或開裂。

接著進行木框的製作,將處理好的銀杉木彎曲成環狀,進行加固,使用機器容易導致木材斷裂,因此在這個環節蕭文清會手工去調整每一片木材,降低製作過程中的損壞率並提升品質。

接下來是底架的製作,材料所需的竹片都是手工切削,這個部分十分考驗蕭文清力道掌控的經驗,緊密的底架可以降低蒸籠損脫落的缺點。隨後接著製作篩網,需要將竹板切割成竹條,再利用交錯編織法,整個過程需要極高的耐心和技巧,才能確保篩網的平整。

最後,蕭文清作頂蓋時,將細竹條交錯編織,形成頂蓋的受氣網面,確保編織密實但保留適當的透氣空隙,頂蓋的雙層竹面編織中間加入了防水材質的牛皮紙,以確保在使用過程中水蒸氣不會散出導致溫度流失。

完成上面的步驟後,將各個部位組裝在一起,再進行拋光、打磨和最後的檢測,蒸籠就製作完成。蕭文清和他的夥伴每天能製作約四個中型蒸籠,製作時間在4到5小時,依據客戶的需求為顧客提供不同尺寸與功能的蒸籠。

↑ 將蒸籠底蓋磨圓,以便將底蓋與外框貼合。攝影/盛琳

「手工製作真的是很累又很苦,」蕭文清說到。手工製作蒸籠雖然在品質上無法被機器取代,卻也相對耗費時間與人力。在製作過程中,手工製作能根據竹材的自然特性進行微調,雖然效率較低,但能確保蒸籠的品質與耐用度,相較機器製作,雖然效率更高,但無法察覺竹材的細微變化,這不僅導致材料損壞率較高,也影響了蒸籠的耐用性。然而,隨著工資成本的上漲和客戶需求的變化,蒸籠需求量減少加上手工製作面臨高成本的壓力。儘管如此,他依然堅持手工製作,確保產品的品質。

↑ 將蒸籠底蓋與外框組合起來。攝影/盛琳

電鍋蒸籠的誕生

富山的電鍋蒸籠研發於1984年,在1984年越來越多人重視煮飯的效率和方便性,但傳統蒸籠通常用在大鍋子上,不適合小家庭或忙碌的上班族,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富山研發出了一款可放入電鍋的蒸籠。蕭文清回憶道:「當時想說上班族回家煮菜麻煩,就開發了放在電鍋上的小蒸籠。」這個發明不僅便利了家庭料理,也無意間成為富山蒸籠的一大賣點。

在設計的過程中,根據市面上常見電鍋尺寸測量和製作,以確保蒸籠能夠完美貼合電鍋,這種設計可以在煮飯或煮湯時,蒸籠上層能同時蒸菜,有效減少了煮飯的時間,在電鍋上使用蒸籠,除了不易滴水,煮出來的食物還會散發出竹木的香氣。這款蒸籠推出後,受到家庭主婦和小餐廳的歡迎,蒸籠用起來不但方便,還能一次搞定多道菜,特別適合忙碌的現代生活。電鍋蒸籠逐漸在台灣市場上打響名聲,甚至開始外銷到美國、日本等地,富山蒸籠的品牌也逐漸走向國際化。

代代相傳的記憶與責任

蕭文清是富山蒸籠的第三代傳人,除了傳承百年技藝,他還肩負著家族傳承的責任,富山蒸籠以手工製作著稱,專注於製作品質優良、耐用的蒸籠。即使現代機械技術逐漸發展,蕭文清依然認為手工製作能展現出工匠精神,這是機器無法完全取代的。

↑ 一般蒸籠與富山手工蒸籠的比較。製圖/盛琳

↑ 一般蒸籠與富山手工蒸籠的比較。製圖/盛琳

蕭文清當初並不想接這個事業,他說到,竹製品行業不僅收入有限,更充滿危險,割傷是家常便飯。製作蒸籠的過程,從選材、切割、編織到組裝,都充滿挑戰。最容易受傷的環節,是將竹片削成適合編織的條狀時。工匠需要用鋒利的刨刀去除竹子的外皮與節點,竹片非常鋒利,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劃破手指。儘管有手套與工具輔助,竹片的彈性與不規則形狀讓受傷成為常態。

儘管如此,蕭文清面對家族傳承的責任,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接手。隨著時間推移,他對手工製作產生了深厚的情感,並希望能將這項技藝保留,讓使用者真正體會到手工的價值。

延續與傳承

面對傳承挑戰,蕭文清認為現在的狀況並不樂觀,手工製作蒸籠的收入微薄,一個小蒸籠賺五塊錢,且製作過程繁瑣,需要花費4到6小時,使得學習的人較少,雖然製作單個蒸籠的利潤不高,但依靠大量訂單並增加工作時間依舊能帶來不錯的收入。雖然富山蒸籠因為口碑傳播累積了許多忠實顧客,但他並不會鼓勵年輕人來學這項技藝,因為收入往往不足以支撐家庭基本生活。這種在傳統手工藝和現實之間的拉鋸正是台灣許多傳統產業所面臨的縮影。蕭文清一方面想保留手工技藝,但另一方面也要面對收入低和經濟上的壓力,讓這項文化的傳承充滿艱辛與無奈。

採訪側記:

走進富山蒸籠專賣店裡,可以看到各種大大小小蒸籠,每一個都是蕭文清和他的家人手工製作。在採訪時蕭文清時他展示了製作蒸籠的過程,可以感受到他對於蒸籠的品質與手工製作的堅持,還有對自己做的蒸籠感到驕傲的心情。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