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崛起的時代 連未婚津貼都來 身為同志更有感
文/宋瑞文(中島美雪介紹會幕前主使)
對同志而言,單身如何生活,一直是比異性戀更切身的課題。2011年美國的同志調查顯示,男同性戀單身比例是異性戀男性的3倍。
即便是美國同婚通過後的2018年,單身比例仍高,45歲以上的男同性戀有57%為單身。日本同志團體曾向政黨調查,對單身政策的態度。足見單身生活的需求,受同志族群關注的程度。

*圖說:日本神奈川縣大和市制定了單身條例,圖片是支援單身生活的窗口,經翻譯軟體處理。(來源:大和新聞)
可喜的是,隨著單身族群或「選擇為單身」的人們成為主流(下圖),面向單身的服務或制度應運而生,國外還有公司弭平未婚人士跟已婚人士在福利上的差距,共同營造適合單身族群的社會環境。

*據日本政府統計,2020年家戶型態最高比例是獨居(38%),高於夫妻兩人(25%)以及夫妻有小孩的家戶(20%)。(來源:ANNnews)
主動選擇單身的時代
以色列社會學家Elyakimu Kislev在考察了30多國的數據與大量的文獻之後在2016年出書(下圖),說明單身人口增加是世界性的傾向,同時積極地建議單身的人們,如何過上更好的生活。

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在2024年做了一項名為「選擇為單身」的民調,結果顯示,除了2-30歲的女性,其他在20-70歲之間的男女,「不希望結婚,選擇未婚狀態」的比例,幾乎都在5成以上。例如40-50歲的男性有63%,40-50歲的女性有71%都是如此。 (編注:這裡的單身定義是沒有婚姻關係)

*圖說:選擇為單身在各年齡與性別的比例。圖片經翻譯軟體處理。(來源:野村綜合研究所)
單身族群的需求
異曲同工地,面對「選擇為單身」的時代,單身族群的需求,正是日本同志老後團體一直以來積極提供的服務內容。
前述的野村綜合研究所民調,關於「單身所希望利用的服務」,除了一人式的餐廳與旅行之外,前三名是「代為處理身後事(葬禮或遺物處理等)」、「擔保人服務(例如住院後的債務連帶保證人、負責出院或離世事宜的人)」、「在身體不適或有緊急狀況時的協助者」。凡此種種需求,日本同志老後團體都有提供。

*住院申請書通常需要填寫擔保人與緊急連絡人(紅色框框部份)。(來源:Alliancers官方推特)
推出日本第一棟同志友善老人住宅,在2018年設立的老後生活服務公司「Alliancers」,有提供擔保服務。
所謂擔保服務,是當(同志)老人需要住院或入住一般的養老院時,該公司可以作為入院費和手術費的連帶保證人,與逝世時有人領取遺體,辦理相關後事的責任者。
「Alliancers」還有一項綜合性的核心業務,是他「包括LGBT在內的老後聯絡支援聯絡協議會LAMDA(Legal, Assisting, Medical and welfare Designing Assembly)」。
這個協議會的工作人員,可以陪同就醫、辦理入院手續,與整理房間等,或成為委託人的成年監護人,避免被人騙取財產。
日本老後服務概況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這類老後服務在日本的概況。因為缺乏擔保人衍生的困擾或糾紛很多,例如獨居老人被拒絕租屋,或者突然死亡無人處理後事,以致於財產遭盜領等。
因此,像Alliancers這樣,提供擔保等服務的業者應運而生。不過,在有人提供服務的同時,也可能產生消費者糾紛甚至官司。
而且,這類糾紛既沒有主管機關,也沒有業界公會可以主持公道。有鑑於此,部分業者打算在2025年秋天聯合起來成立團體,結合產官學界的專家學者,健全老後產業的發展與服務品質,並對政府提供建言。
在上述的老後服務之外,一般被認為獨居老人使用的「安危確認服務」,主要的使用者其實不是老人。
老後服務被青壯世代沿用
所謂安危確認服務,簡單地說,是指定時發訊確認委託人是否平安。2024年底,開始有日本老同團體結合提供該服務的NGO,給有需要的團體會員使用。(參見前作:日本同志老後組織推出安危確認服務)

*圖說:在LINE上面開始設定安危確認通知服務的畫面。圖片經翻譯軟體處理。(來源:Enrich)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安危確認服務似乎是給獨居老人使用;由公部門提供的類似服務,適用對象也設定為65歲以上。
然而,使用者有20%在30歲以下,65%在50歲以下,可見高齡者之外的青壯世代,也需要像這樣給獨居老人的服務。事實上,無論日本或台灣,獨居都已經成為最多的家戶型態。
野村綜合研究所的民調寫道:「單身的問題常常跟高齡化社會綁在一起,但不是只有高齡者才會單身,面對『選擇為單身』的時代,有必要研議相關的政策與服務。」
早在2016年,日本同志團體「LGBT法律聯合會」在發給各政黨的友善問卷裡,便有「單身施政」的一題,可說是追求單身政策的先鋒。如同前述,在相應的服務方面,也有同志團體積極任事。

非婚津貼與寵物喪假
而現在,隨著世界上單身或獨居人口成為主流(上圖),面向單身者的服務或福利漸漸出現。 例如,以往(還不能結婚的)同志也常感受到的,公司發放結婚禮金,跟自己沒有關係。另一方面,近年部分韓國企業則開始提供「非婚津貼」。

*圖說:NHK報導韓國的非婚津貼。(來源:NHK)
在30歲男性裡有半數未婚,女性未婚比例也超過三成的韓國社會,獨居佔家戶型態的42%,儼然成為主流。部分公司發放未婚津貼的目的,是要消解未婚者跟已婚人士之間的不公平。領取非婚津貼的人,如果哪天結婚了,不必返還(當然也沒有結婚津貼)。
同志更有感
這對不能結婚的韓國同志來說更有感覺。一位領取非婚津貼的員工金瑟琪說:「我是性少數,在韓國無法結婚,透過這個制度,可以跟已婚者得到同樣的待遇,提高工作動力。」
金瑟琪除了申請非婚津貼,還申請了「寵物津貼」,寵物死亡時另有喪假一天,幫助員工緩和失去摯愛的悲傷。負責員工福利的主管金旼宣說:「在面試新人的時候,很多人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價值觀和公司一致而來。」

*圖說:金瑟琪也申請了寵物津貼。(來源:NHK)
除了韓國企業,印度的中央邦自2019年開始,對於50歲以上的未婚女性,設有「未婚年金制度」,每月給付金錢。日本神奈川縣大和市,設有單身政策部門,並制定單身條例。
單身族群的群居交流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單身、獨居,既不等於老年,也不意味著孤立。近年在日本,逐漸興起所謂的社交公寓(Social apartment、下圖)。

*圖說:既有隱私也有社交往來的社交公寓。(來源:GLOBAL AGENTS)
社交公寓意指在顧及個人隱私的個人房間之餘,設有可以多人使用的廚房、沙龍等共同設施。和以往的合租合住(sharehouse)相比,合租的動機往往是分擔租金,而社交公寓的目的在於促進交流。
日本企業GLOBAL AGENTS,為實現像社群軟體交流那般的日常生活,自2005年持續興建社交住宅,目前在全國有49棟建築,提供3000間「鄰居交流型出租住宅」,疫情後需求者急速增加,成為單身時代的社會風景之一。
婚姻神話的真相
前述社會學家Elyakimu Kislev的著書『Happy Singlehood The Rising Acceptance and Celebration of Solo Living』,透過龐大的數據與訪談,解析婚姻神話的真相。
書中的若干論點有:「結婚雖然能夠暫時增加幸福感,但經過兩年就會回到單身時的水準。」「已婚者跟未婚者各自的孤獨感與幸福感,差距小得驚人。」
「孤獨,是跟有沒有伴侶無關的獨立問題。結婚的風險之一,是會變成對未來單身時缺乏準備的人,沒有察覺到單身生活豐富的可能性。」
一位已婚的女性讀者SAZAE在看了之後,強烈希望政府官員或學者專家能夠閱讀,營造適合單身生活、沒有單身歧視的社會。
SAZAE這才意識到:「以前為了育兒的同事,在公司剩下自己一個人加班時,覺得這樣不對;後來自己也曾經因為同事是單身,覺得人家稍微加點班沒關係。不管是受害者還是加害者的立場,這都是讓人感到詫異(∑(゚Д゚ノ)ノ)的想法。」

※後記:本文作者宋瑞文(上圖),承蒙讀者的長年贊助而持續寫作。有意贊助請匯至帳號:700(郵局代碼)-0001331-0440312 ,並來信(我的Mail:jethwai@gmail.com)或來訊我臉書告知(按我連結)。
可參考去年的作品,延續關注同志老後生活,去年解釋了知名同志日劇「昨日的美食」提到的遺書通知服務(按我閱讀),還有讓許多人詫異的「友情婚姻介紹所」(按我閱讀)。日本金融機構發行的同志版理財手冊(按我閱讀)、扮裝皇后前輩說一定要知道的日本歌手(按我閱讀)等,受到許多讀者的肯定。
註1:見同系列文章「靠社會福利金就住得起的日本同志老人住宅(文/宋瑞文)」。
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110487
註2:見同系列文章「日本老同運動之成年監護制度(文/宋瑞文)」
https://www.ptt.cc/bbs/gay/M.1487427644.A.994.html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