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持續三年,對全球經濟造成衝擊。香港政府在2024年推出「盛事經濟」,以求在短期內透過旅遊業提振本地經濟,其中包括舉辦更頻繁的煙火表演來吸引遊客。不過,煙火燃放在刺激經濟的同時,也會污染周邊的海域,對該海域的生物帶來負面影響。
(五一煙火表演後煙霧彌漫的尖沙咀)
維港釣客:煙火表演後海水會持續混濁不清 水質污染令魚傷亡
疫情後,全球興起「報復式出行」,一時間旅遊成風,全球各地區及城市紛紛乘勢加大力度支持當地的旅遊業發展,靠旅遊消費刺激當地經濟。作為國際都會的香港,為加強推動旅遊發展和打造香港品牌,全年舉辦逾200項活動,其中包括每月舉辦煙火和無人機表演。
維港上空煙火秀,幾家歡喜幾家愁。在自小喜愛在維多利亞港釣魚的天天(化名)的眼中,維港上空的煙火表演並不是璀璨夜色,而是威脅海洋生態的一股「殺傷力」。天天指,以往每逢維港舉辦完煙火表演後,明顯地能夠見到,海水在一段時間內,都會變得污濁不清。此外,海水還會有許多不明廢棄物漂浮在上。
除水質外,天天又透露,按照前輩們的經驗,每逢放完煙花,都會有魚受到「驚嚇」,而水質污染也會令魚傷亡。她說:「在維港放煙火,對海洋生態也有『殺傷力』。」
英研究指煙火燃放令周邊水域微塑膠含量顯著增加
英國東倫敦大學的研究團隊在2022年曾發表報告指,煙火燃放時,煙火包裝中的塑膠將對附近河流和水道的生態和生物造成破壞性影響。研究團隊在2020年倫敦新年煙火表演前後採集泰晤士河的水樣本,結果發現在煙火表演的6小時後,泰晤士河水的微塑膠豐度顯著增加,其中黑色微塑膠纖維是觀察中最常見的塑膠類型,聚氯丁二烯和聚氯乙烯(PVC)是最常見的聚合物。微塑膠可以從周圍環境中濾出和吸收有害毒素,而這些有害毒素會隨着微塑膠轉移到生物體中,在食物鏈內出現生物累積和生物富集的現象。
香港魚類學會創會會長莊棣華指出,微塑料雖然能夠分解到很細,甚至是肉眼看不到的形態,但因為微塑料始終是石油製品,是人造產品,因此自然界中並不是天然就存在能夠處理和分解他們的細菌或微生物。
他又指,即使在深海生活的魚類,現時也在肉質中發現了微塑料。魚類容易在呼吸和攝食這兩大過程中攝入微塑料,在魚鰓的鰓耙處及消化系統中造成堵塞。此外,表面傷口暴露也有機會讓超細微塑膠進入微細血管。這些微塑膠最終在肉體中聚集,若攝取量過多形成聚合物,則會對魚類的身體造成影響。而魚類所處環境的微塑料含量越高,受到影響的機率越大。
此外,東倫敦大學的研究又指出,在煙火燃放場地的周圍還發現了金屬、紙板、有毒物質和空氣中的化學污染物,它們通過雨水、地表徑流和地下排水等途徑會進入河流,對河流造成污染。多個國家及城市均在疫情後恢復恆常的節慶煙火匯演,當中需要留意的是,不止香港,很多年度大型煙火表演(如除夕煙火表演),均選址在城市的水域上舉行,如新加坡、英國倫敦、澳洲雪梨等國際都會。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