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洲部落新居落成 文化生活難傳承

嵌入:
文字-A A +A

標一:50年歷史 溪洲部落遷居驟變

 

OS:

在小碧潭捷運站和美河市對面,跨過新店溪,可以看到一整排的灰色水泥房屋,這是由六個阿美族部落,所組成的溪洲部落。

 

OS:

部落再經歷多次都更,終於再2012年正式搬遷,直到2022年才完成,同年也開始建造觀光園區。

 

OS:

早期台灣正處於經濟起飛迅速發展的時期,來自花東的阿美族人,為了工作機會來到北部。發現這塊土地和家鄉部落的環境相似,所以決定定居在這裡。

 

BITE:

紀錄片導演潘志偉

當時荒野的地方不是嘛,就是沒水沒電對,然後就像溪洲部落一樣,他們(溪洲部落)依賴河流,有時候我也會這樣去思考,那原住民真的是這片土地的主人嗎。(石棉瓦就是我的家,沒有那柏油路),其實就是兩條嘛,就是一步一條路是往暗暗部落,一條路是他們原本的那一條,那個下部落對,所以其實假設你出門,你就可以馬上就看見誰誰誰是怎麼樣。

 

OS:

過去在舊部落,是個與世隔絕的環境,隨著挖土機拆屋,部落生活也被鑿開。

 

標二:都市化影響 文化生活難傳承

 

BITE:

溪洲阿美族文化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張祖淼

原本溪洲部落長在這個(下面)下面對,那這個地方因為它要變高變提防,現在我們站的地方是堤防高度,那因為有(有在造)這個新生地,對因為有這個新生地,所以我們從那邊搬上來這邊。

 

OS:

曾參與溪洲部落抗爭到重建的溪洲阿美族文化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張祖淼提到,部落重建最大的困難還是資金,以及接下來要如何把文化傳承下去。

 

OS:

重建後居民沒辦法在像以往那麼頻繁地聚在一起,用炭火生火烤肉,年輕族人和長輩失去許多交流的機會,也導致語言失傳和文化流失。

 

BITE:

溪洲阿美族文化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張祖淼

非族人的朋友,他們會覺得這樣子不妥,然後就會去檢舉,對老人家在教育或者在聊天會更自然,那小朋友在學習,或年輕人我們這種年輕人,去學習這些語言的時候,會有比較好的互動。

 

OS:

目前大概八成的年輕族人,不會阿美族語,兩成能聽但不會說,能聽又能說的只有極少數,語言傳承面臨斷層。

 

BITE:

阿美族課程老師林花麗

連結到工作的關係,因為族語終究在他們的生活圈子,裡面已經比較少了比較少用,然後再加上我們現在,也都用國語用得很順,其實這是要激發自我的認同。

 

標三:開設文化課程 收入學習一把抓

 

OS:房屋一間一間地亮起,在外工作和上學的族人都慢慢回到部落,溪洲部落健康文化中心也開設許多特色課程,族裡長輩聚在一起學習交流。

 

BITE:

阿美族課程老師林花麗

以後我們就會有那個,所謂的那個(會販售)對販售(相關的),然後我教給他們一些東西,那他們以後可以在那邊做販售,然後增加一點點的經濟(收入)。

 

OS:

除了手工課程,工作站也開設母語課,居民表示更歡迎鄰近的原住民一同參與。

 

BITE:

居民娜告‧法拉漢

小碧潭部落 中正國宅,安康區也很多原住民朋友,我們都會就是共襄盛舉。

 

標四:豐年祭維持 都市原住民有寄託

 

OS:

致力於推廣部落活動的娜告表示,身為部落第三代,當從城市回到部落居住,那股親切感是不言而喻的。

 

BITE:

居民娜告‧法拉漢

關起門來就是大家就是,公共空間就是樓梯,所以關起門來就是非常有界限。

 

BITE:

紀錄片導演潘志偉

流浪到城市的人來,對我也會想要在,這個城市裡面找到一個寄託。

 

OS:

溪洲部落仍保有豐年祭的傳統,不論是抗爭還是重建階段,都沒停止舉辦。溪洲部落接下來,將於八月的最後一個禮拜舉行豐年祭,居民保留了完整流程,並且融合阿美族各個部落文化,演變出專屬於溪洲自己的祭典。

 

BITE:

居民璽將‧阿穆依

我們這邊的老人家在豐年祭的時候,我們的祭典其實很多流程,是不會去忘記的就是一樣照做,然後讓傳給我們,現在這一代的年輕人,讓他們知道說,豐年祭的祭典它在幹什麼。

 

標五:創造工作機會 鼓勵其他部落發展

 

OS:

溪洲部落第二期,將於今年八月完工,包括了阿美族特色餐廳和傳統家屋,部落居民的生活環境提升的同時,也提供了部落內的工作機會,以及文化傳承。

 

BITE:

溪洲阿美族文化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張祖淼

可以的話讓我們部落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有可能是這個其他延伸,就可能設攤,然後二期這邊可能有什麼餐廳。

 

OS:

透過族人們的努力,打造都會原住民生活園區,讓族人回流學習語言外,也期待未來的觀光發展。

 

BITE:

紀錄片導演潘志偉

他 (張祖淼)有講一句話他說,如果部落蓋好之後,他希望就是說,未來溪洲部落的這些經驗,他能夠影響其他邊緣深層的部落。

 

OS:

接下來也希望能帶動週遭部落朝相同的方向發展。

 

採訪撰稿 楊子嫻 游博尹

攝影剪輯 楊子嫻  游博尹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1.10.11

世新Online

加入時間: 2011.10.11
3,233則報導
2,887則影音
55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3:10

改裝行動醫療車 偏鄉行醫三十載

2024-04-19
瀏覽:
1,531
推:
0
回應:
0
1:42

瓜地馬拉學生留學來台 文化差異甚大

2024-04-03
瀏覽:
4,978
推:
0
回應:
0
1:49

促進世代交流 銀髮族素人脫口秀

2024-04-02
瀏覽:
4,986
推:
2
回應:
0
1:34

規避手段眾多 上路四年北宜區間仍有缺陷

2024-03-31
瀏覽:
4,403
推:
0
回應:
0
1:37

新北泰山森林書屋 傳遞原民文化

2024-03-31
瀏覽:
15,645
推:
48
回應:
0
1:43

大稻埕碼頭新舊共存 貨櫃市集湧人潮

2024-03-31
瀏覽:
3,276
推:
1
回應:
0
1:41

塑膠製品充斥 竹製品追求環保永續

2024-03-31
瀏覽:
3,253
推:
1
回應:
0
1:36

深耕偏鄉地區 翻轉教育劣勢

2024-03-31
瀏覽:
3,265
推:
0
回應:
0
1:37

​​餘音裊裊 傳唱消逝的魚寮文化數魚歌​

2024-03-30
瀏覽:
3,968
推:
0
回應:
0
1:38

​無漁以保未來有魚 護生放流與海共生

2024-03-30
瀏覽:
6,471
推:
0
回應:
0

溪洲部落新居落成 文化生活難傳承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63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63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