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9374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夏聖禮是台北縣文史學會創辦人之一,同時是台灣地方志影展創辦人,還擔任新店線社區文資守護通訊主編,從事地方文史與社區音像紀錄與傳播、地方文史的調查與研究,以及文化資產保存的推動。他長期紀錄新店文史,擔憂十四張聚落將因環狀捷運線而消失。 夏聖禮表示,在都市很難得看到像十四張這樣的傳統農業聚落,新店的開發是從十四張開始,裡面的傳統老街「店仔街」,在新店大坪林發展扮演重要角色,是過去進入新店的門戶,政府對於新店的發源地,除了拆遷難道沒有另外的思考?他認為,如果有一個大坪林歷史園區,住在新店的人會有光榮感,一個大坪林的源頭,但政府卻讓它四分五裂。 夏聖禮說,學生、小孩、一般人要認識新店,可以從店仔街開始,讓民眾有歷史的想像,對於十四張到碧潭會更有整體的認識。他覺得政府很荒謬,如果以後只有捷運站,只能望著機廠冰冷的建築,空談這裡曾經是新店的源頭,不覺得很可笑嗎?他質疑,捷運可以疏運大量人次,讓大眾有行的方便,但需要摧毀原本的歷史聚落面貌嗎?偏偏要把機廠設在十四張? 夏聖禮認為,同樣位於十四張的溪邊寮,具有很深的地方意義,採砂石是中南部北上打拚維生的工作,太子宮代表著從雲林傳統家鄉迎神上來、聚落聚集的的地方,溪邊寮也是榮民跟中南部民眾、外籍配偶族群多元融合的村落。 夏聖禮提到,文史保存必須從「歷史空間」,也就是由空間發展、歷史的意義來看,但公務員毫無歷史與文化的訓練。他認為,重大建設跟文化資產、環保、生態有衝突時,必須思考如何取得共存、平衡、尊重,而且重大建設開發一定要辦公聽會,邀請居民及地方專業文史團隊,生態、環保學者來參與,但這些程序根本沒做到。現在政策草率的問題已經箭在弦上,難道民眾一定要到凱達格蘭大道抗議,政府才會有所察覺? 除了有形的文化資產,夏聖禮認為,十四張的家族社會組織,人跟土地、屋舍的關係,也會在徵收的過程中全部被摧毀,家庭被拆散、情感的摧毀,絕非金錢能夠補償,大難臨頭、家族各自分飛的社會問題太嚴重了,但政府沒有機制去處理。 夏聖禮表示,古蹟審查的程序,是有人申請要做古蹟指定,文化局召開古蹟審查會議,審查委員會去現場察看,之後開會討論是否有條件能指定古蹟,如果層級不到古蹟,會判斷是否能登錄歷史建築,古蹟受到政府的較多保護。 夏聖禮說,十四張古厝政府不會主動審查是否為古蹟,雖然有社區文化性資產守護通報,但通報機制無法落實,即使通報後,文化局遇上重大建設也愛莫能助,因為文化局不積極作為,政策、文化資產碰到捷運就會轉彎,就如同樂生療養院的例子,文化局迴避古蹟審查,政府古蹟、歷史建築、地方價值,全部退讓給重大建設。 除了十四張,夏聖禮認為新店充滿多元人文。他認為,溪洲部落的阿美族,社區展現出原住民文化特色。他憂心新店部分社區仍面臨拆遷,必須要密切關注。他說,灣潭有大片綠竹筍林、下埔聚落,但面臨市地重劃;新店下城社區屬於軍事禁建區,保有日治房舍及傳統古厝,及台大農場、永豐舊圳道,萬一禁建解除,會面臨建商來炒地皮。 ?公圳力行路非列管眷村,住的大部分是榮民,夏聖禮認為,懸掛在?公圳的吊腳屋非常具有特色,建築見證了時代的演變,可以看到民國5、60年代新店的樣貌,他希望,政府空間再造思維必須保有這裡人與建築。 夏聖禮編著的《店仔腳頂的歲月-新店十四張文化資產紀錄與研究》、《咱兜在十四張:記大坪林劉氏家族》、《雙城記-新店市頂城、下城里人文風情》、《台北屈尺道百年尋跡》、《新店溪水天上來-?公圳新店段與大坪林圳空間歷史書寫》,紀錄了十四張、下城社區、灣潭、?公圳的人文故事,希望藉由文史紀錄的傳播,喚起社區意識及公眾參與,也培育更多文史工作者,民眾可以透過書,進而親身去在地體會。 夏聖禮希望新店文史聚落能夠保存,如果消失,只能在書本上閱讀,將是一大憾事。新店文史出版詳情可上台北縣文史學會網站查詢(http://sixstar.cca.gov.tw/blog/localvoice)。十四張議題可上Facebook「搜尋政府徵收新店十四張重劃區土地,卻未補償居民?」(http://0rz.tw/QUxFG)。一頁新店發展史
新店多元文化聚於此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