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十四張古厝 見證新店發展史

2010/09/01 10:21
3,77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9298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新店十四張隱藏在台北都市叢林裡,這裡有著一大片的農業區,還有古老的百年建築物屹立於此。

祖傳的古厝

「劉利記公厝」已有一百多年,74歲的李月雲來此居住已50幾年,她原本住在艋舺,20歲嫁到劉家,劉氏已經有9代家族。以前這附近大家都種田,她嫁過來也幫忙種一些農作物,她的兒子、孫子都在這裡出生,內、外孫有12個,她生了5個孩子,3女2男。現在她跟大兒子住一起。

以前路很窄,劉家自己花錢鋪路,李月雲說,過去交通不便,必須走路或搭三輪車到景美市場購物。

2010年底前原本要拆遷,蓋環狀捷運機場,現在延後到明年。李月雲十分不捨,她說,政府都不考慮十四張有著祖傳人家,以及附近溪邊寮的窮苦人家,大家都對政府不服,這裡有著一大片田地跟房子,因為面臨拆遷,劉利記公厝也不敢補修,她希望政府不要拆遷。

搶救十四張文史

文史工作者夏聖禮,1999年開始關注劉氏「三落厝」古宅,當時都市計畫開闢馬路,將穿越三落厝,他拍了一個紀錄片《咱兜在十四張》,講述三落厝的故事。

劉氏家族有很久遠的古厝與歷史文化,因此夏聖禮持續做文史紀錄,在2003年寫了「咱兜在十四張:記大坪林劉氏家族」,介紹劉家來台發展的歷史與演變。他也帶著台北縣文史協會團隊,在2006年出版《店仔腳頂的歲月》,進行新店十四張文化資產紀錄與研究。

夏聖禮表示,新店十四張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區,有劉氏、陳氏、林氏古宅,以前是土角厝,新店曾發生大水災過後,重新翻修。

大坪林劉氏家族原住在大陸福建,18世紀末,因遭遇旱災,渡海來到台灣拓墾,劉氏在大坪林十四張林厝邊的崙仔頂上建立宗祠,但1924年遭遇大水被沖走。1937年劉氏11世劉秉盛在新店「店仔街」重新建立祠堂。

夏聖禮提到,劉氏宗祠是傳統性的建築,代表了一個宗族,能夠在地方上生根發展,有一個可以祭祀先人的場所。他認為,劉氏非常用心在建造這棟房子,嚴格挑選工匠,因此建築雕樑畫棟,水準及藝術價值很高。造型結合傳統、西式、日式,有著混雜性的風格,四合院廟堂式的廳堂非常厚實,屋脊上有著剪黏裝飾,有花鳥、龍體等成熟的構圖,交趾陶是由大師陳天乞所作,也請到三重名彩繪師許連成落款題字在彩繪上,這些都是在業界活躍的師傅。

劉秉盛兒子劉金士翻建了「劉利記公厝」,劉利記公厝位於新店十四張與二十張交會處,以前曾逢水災,但受損不嚴重。夏聖禮觀察到,利記公厝蓋得四平八穩,表現出權貴地位的格局,用的建材十分實在,有著外層門樓,內門樓,非常氣派。因為務農,門埕有著很大的廣場,可以曝曬稻穀。

夏聖禮談到,民國45年後,十四張被劃為農業區,必須保有農業生產的特性,不能蓋工廠;經過很多年後,大坪林地區發展快速,但十四張未被重劃開發,各宗族也未把祖產賣掉蓋大樓,十四張保有傳統聚落保存的面貌。

夏聖禮呼籲,從公厝等古厝可以看到大坪林的百年歷史見證,也可以看到農業社會的歷史縮影,一旦拆遷,過去一、兩百年的歷史發展將完全消失,只能在書本看到,這些建築、工法、材料都具有文化保存價值,尤其古厝座落在新店最早開發的十四張區域。

夏聖禮強調,不能只看到幾塊磚瓦,這絕非少數補償就能解決。他認為,文化資產的精神面應該大於實質面,實質面會因為建設不斷被摧毀,建築在地方的意義,大於實質的功能,任何大的建設,路線都應該改方向,把具有歷史的建築保留下來。


劉利記公厝座落在新店十四張,見證新店百年歷史發展。(圖文/李宜霖)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