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技術持續進步 理想是整合建築方式
從3D列印技術開始發展到現在,持續增加一些在建築上的使用,不但有幾乎無限制的客製化來符合社會需求,也能使用環保材料減少對環境的傷害,不過最後的願景還是希望能將大部分的系統整合在一起,使3D列印能完成大多的建築作業。
建築物要使用3D列印可以製造獨立系的牆體,但有很多機電系統以及電線無法 一起列印出來,雖然比起傳統建築有許多的優點,但在各個建造系統中,目前還無法達到整合的效果,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施乃中認為目前技術進步還有待觀察,建築師有許多裝修系統,這種構建要一次列印的話, 觀念就必須改變,不再是分成各系統,而是統整在一起,施乃中表示:
「不僅是觀念上要用的一些系統化,一些機電系統,因為譬如說他會用到機器手臂,你到一些工地那邊去找那些工頭,可能要有些特殊專長的技術人員進駐,那規範的程度不一樣,我們所謂的build code就是建築的法規,所以現在還沒有針對3D建築的明確規定,有些因為是混凝土做的,他有他的強度,怕他這房子蓋來好像是很高科技,可是他強度不夠,這有人會提到,在國外的話,運用的資源當然也是不大一樣,就是說你到底運用甚麼樣的機電設備。」
施乃中認為如果只是單純要完成遮風避雨的效果,以目前的技術就能做到,但那就只解決了傳統建築建設時間過長的問題,內部大多數的裝修還是只能另外做建設,如何把整個系統整合起來,才是目前最大的問題,施乃中表示:
「反過來是說還是3D列印來適應傳統技術裡面需要改進的部分,那譬如說我們建築裡面事實上是有很多,天花板就是系統天花,牆壁裡面會有那種叫做電線,你說要全面3D列印,那是你說的,那我可不可以一次列印的時候,把這個電線一些排水管,全部列印在裡面,這好像有點困難喔。」
3D列印建築在短時間內可能還無法達到建築師們的理想,雖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但目前已經能運用比建築小的機器組合出完整的列印房子,花費的時間也只需要十幾小時,對於傳統建築工程已經是很大的突破。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劉仲祐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