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迴憶路

文字-A A +A

「你們不知道現在是誰執政嗎?公視新聞竟然還在罵總統,到了11月若不改變,我們就要動手」。

 

x

公視迴憶路

 

世界上所有的船舶,船上最重要的一份文字資料就是『航海日誌』,詳細記載每天的行船狀況,包括航向、船位、氣象、潮流、燃料、貨物裝卸、值班表以及船內外發生的事。

公共電視第四屆董事會任期即將於今年十二月初屆滿,公視董事一屆三年,十二年來公共電視從來沒最近這麼風光過,除了因為他屢屢得獎,節目收視率大大提升,製作了很多優質節目,最主要的,是政治黑手企圖染指公視,反而替公視作了最好的宣傳。鄭同僚董事長,在最後半年的任期內,可以好好的替公共電視整理出一本回憶錄,像航海日誌一般,替公視留下記錄。萬一有海事糾紛,甚至船隻沈沒時,航海日誌是最重要的調查參考證據。公視的這本日誌不好寫,有如午夜夢迴、漫漫長路。

鄭同僚董事長,一位學教育的學者,竟然能夠抵擋政治粗暴的黑手確實叫人驚訝,就如他在Facebook上說的『有時候,我也覺得不管事、圖自己安逸很好。面臨「安逸」和「安心」的抉擇時,我決定,做讓自己能「安心」的事,比活得「安逸」重要得多。』,以身作則,正是台灣最欠缺的最好的教育,看看那些學校借調來的官員,一臉學者樣,當了官卻變成書生,百無一用。

以下是公視鄭同僚董事長在Faceboo上發表的一篇公視演義(一)「拊拊重來」,全文轉貼,歡迎你細心冷靜的閱讀。

公民記者 謝明海 2010/7/5

============================================

公視演義(一):「拊拊重來」 鄭同僚20100704

2009年10月16日禮拜五晚上電視金鐘獎頒獎,公視贏得20項金鐘獎,是歷年最好的成績,我坐在第一排,雙手拍到會痛。頒獎典禮會接近尾聲休息時,新聞局蘇俊賓局長經過我身邊,和我握手道賀,並附在我耳邊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這樣你可以功成身退了!」

公視董事一屆三年,我是公視第四屆董事長,2007年12月初和董事們一起就任,依法我們這一屆到2010年12月初屆滿。蘇局長的話,有兩種可能解,一是他太忙忘了,我們這屆的任期距離「身退」還有一點點長;另一,恐怕是別有用意嘍。

就在那金鐘獎頒獎典禮之前兩個多月,剛巧是八八風災前夕,行政院新聞局在8月6日週四晚上(隔天週五,已宣布放颱風假)傳真通知公視增補聘了8位公視新董事。在更早之前的2008年10月,當史亞平女士還擔任新聞局長時,行政院也為公視增補了6位董事(不久其中一位辭職)。

翻開公視史,公視董事會前三屆都有董事在就任之後於任期中因事請辭,留任人數雖有略低於法定總額,但沒低於公視法規定出缺達1/3一定要補人的限度,過往不論主政者是藍是綠都相當節制,從來沒有幫公視補過董事。說起來,增補程序繁複事小,公視作為一個以政府捐贈款為主,卻又依法要獨立自主經營的公共媒體,政府避免以增添董事人事去影響其運作,才是展現主政者統治格局與民主水平基本態度的大事。

可惜的是,自2008年5月政黨輪替以來,馬政府不但破例為公視增補董事,立法院竟然還特別於2009年6月通過修改公視法第13條,將公視董事的名額,從舊法的11至15人,改為17至21人,並立即強行適用於本屆,還趕在颱風夜補人到位。換人執政,公視董事從原來下限11人,補成21人,真補啊!

公視真有需要這樣多董事嗎?看看別國的公視吧。英國BBC年預算超過2000億台幣,董事不過12人;日本NHK年預算超過1800台幣億,董事12人;韓國KBS超過400億台幣,董事會不過11人。放眼世界,沒人像台灣,政府預算每年只有區區9億,卻大張旗鼓放了21個董事。歷來公視董事都是各有主張、個性獨立的社會各領域專業人士,人數大量增加,未來恐怕只會讓公視董事會運作更加複雜與困難。

問題是,為何颱風夜要連夜通知補人?

公視董事會每個月召開一次例會,2009年8月開會的時間,就訂在8月11日。8月11日董事會當天,新人全到,不但全到,而且一進場還當場散發事先印好的聯合聲明,聲勢頗大,似乎經過某種勤前教育,有備而來,大大不同於公視董監事成員向來特立獨行的風格(註)。當天由第一批增補的兩位董事臨時提案要求重新選舉董事長,新董事中多人發言附和,表示因為董事會人事結構改變,現任董事長他們沒投過票,為開新局,要求進行董事長重新選舉,立刻引發舊董事強烈反彈,激烈辯論;最後因為提案程序不合法,決議另開臨時董事會討論。

公視董事長雖屬任期制,但也不是不能換,公視法中有明白規定董事長去職的原由,諸如受禁治產宣告或被判刑等等,獨獨沒有一條說是董事會人事結構改變,需要重新選舉。

8月董事會同一天,一批關切公視獨立自主問題的公民團體到監察院陳情,向吳豐山監委提出請求調查8月增補董事過程的合法性。

吳監委接案後,展開四個月的調查歷程,2009年12月10日監察院院會通過對新聞局糾正的報告。主旨之一是:新聞局「曲解『推舉組成』公視基金會董監事審查委員會之精義,又變相主導審查委員推舉作業,致令審查委員會組織未臻完全合法」。在這報告中,監察委員吳豐山明白指出,第三批(也就是第二次增補)8位董事的增補過程「新聞局於辦理第2次增補董事作業時,竟於行政院院長核定後,自行至立法院撤案並請行政院同意『修正致立法院函稿』,由秘書長核定。該局為儘速達成目的,卻未依權責分工、未恪遵行政倫理、罔顧本案辦理慣例且在未事先知會人事行政局下,逕予要求變更權責機關原簽意見,其中鑿痕斑斑,紊亂體制,實有未當」。「鑿痕斑斑,紊亂體制」,監察院對行政體系作為有這樣強烈的用詞,實為罕見!

公視謹守公視法規定「經營獨立自主,不受干涉」的辛苦,其實不始於2009年8月,而在更早。

公視2008年度的預算,從年初,被立法院凍結一半4.5億,直到隔年2009年4月才解凍;2009年度的預算也是被凍結4.5億,直到2009年12月才解凍。公視法規定政府每年應編9億預算,捐贈給公視。捐贈,是公視法很重要的專門詞彙,表示,政府捐了之後,不能干預經營,唯有如此,公視才能獨立自主經營。

立法院無法刪公視的法定預算,於是政治人物透過凍結預算,緊縮糧草,造成實質壓力。

本屆原任董事在民進黨執政時提名,於2007年12月初就任,儘管我們各個自認超越黨派,而且分別通過國民黨向來佔大多數的立法院審查委員會3/4高門檻同意,但還是被貼了政治顏色標籤。2008年大選剛過沒多久,我第一次為了公視預算被凍結而拜訪某立委時,他沒有任何證據,大手一揮,就直接告訴我:「我說你們是綠的,你們就是綠的」。我告訴他,2008年初總統大選其間,許多人還罵公視偏藍呢。實際上,因為公視站在中間,有話直說,不當順民,當然不論執政者是藍是綠,所有政治人物都會不喜歡這種拿政府捐贈款卻又不知配合的公共媒體;但,這就是公視做為「全民所有」電視台絕不妥協的格局。

只是,後來他還說了:「若你們不改變,我們就修法,『拊拊重來』」等話。我那時認為那只是政治人物的虛張聲勢,沒料到,後來立法院真的快速修改了公視法其中最不急需修正的一條:大量增加董事人數。

我向來主張民主自由社會中,人人有政治信仰自由,但做事則要依據效能來評斷,該委員當面如此對公視與公視董事會的羅織,讓人驚訝、挫折。後來我特別請三位董監事陪同我再次拜訪,四人低聲下氣在會客室等待多時,見面後,又很謙恭地請求幫忙預算解凍,但仍不得同意。這三位在社會上很有聲望的董監事當天也都現場親自領教了這種強烈的政治偏見,與掌握絕對優勢權力者的傲慢,出了立法院,大家都又急又怒,但也不能如何。

2009年大約9月,在立法院委員會開會中間休息時間,我由一位公視主管陪同一起拜託另一位立委幫忙預算解凍,該委員竟然告訴我:「你們不知道現在是誰執政嗎?公視新聞竟然還在罵總統,到了11月若不改變,我們就要動手」。為了公視預算,我當時只能低調告訴他,公視就事論事,不會刻意罵誰。

台灣政治人物中,大多數還把公視當成政府電視,以為我黨執政,我編預算,公視當然聽我的;若公視不聽從,簡直大逆不道,願聽指揮就好,否則,「拊拊重來」自然是收編公視最徹底的方法。

那段時間,種種要求公視順從的壓力不少,但公視並沒有因此調整節目,也沒有順從某些人的意思,改變人事,甚至,我連這威脅的訊息也沒讓其他管理團隊成員知道,基層的主持人或其他同仁更從來沒有受到我任何要求改變的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鄭同僚的神話與屁話(續)

2009-01-08 makoto

看過公視基金會董事長鄭同僚先生大作「拉高格局看公視爭議」之後,本人覺得由該文中的一句「日本NHK有一千九百億台幣」,就令人懷疑鄭先生擔任公視基金會董事長一職的適任性,因為嚴格來說日本NHK實際上根本是以「政府零出資」的方式營運的。鄭先生似乎沒有弄清楚所謂的NHK「預算」的真正「定義」。
NHK的「預算」雖然有預算這個名稱,並且也需要在每年的收支預算中明訂收視費率,連同事業計畫、資金計畫提交給該國的總務大臣, 再經由內閣向國會提出,經國會「審核通過」之後才能實施。但是這裡所謂「審核通過」的意思是日本國會「同意NHK依其所提出之收支預算書中所訂收視費率,去向簽過約的收視戶收取收視費」,而不是「其預算書中所示之金額同意政府由國庫中撥款供其使用」。日本政府的這種制度和一個當父親的人要求自己的子女說:「你每年要花多少錢都一定要先編一份預算計畫書給我審核……等我審核通過後,你自己再想辦法去找別人收錢來花用。」好像沒有什麼兩樣吧!
此外,NHK所提出的「預算」案就算是通過了國會的審核,也並不保證所擬的金額會一毛不差的全部到位,例如2005年度NHK「預算」的短收金額就高達五百三十億日元。那一年的短收金額如此之高,完全是因為那一年NHK接連不斷的發生許多醜聞,導致拒繳NHK收視費的人數急速增加所造成的。
有趣的是, 在日本會計檢查院於2007年公佈的一項調查報告中可以發現,雖然NHK在2005年度短收了五百三十億日元的「預算」, 但是NHK的三十三個關聯團體在2005年度末盈餘竟然合計高達八百八十六億八千八百萬日元。所謂NHK的33個關聯團體全都是NHK利用所收到的收視費投資或轉投資的子公司。而NHK令人覺得「太超過了」的是,NHK在子公司有高達八百八十多億日元盈餘的狀況下,仍然為了要補足那五百三十億日元的「虧空」,而擬定了一個由2006年起的三年內裁員一千二百人的計畫。(裁的是NHK的員工,而非NHK子公司的員工)
由此可知所謂的NHK的「預算」並不是日本政府核定多少就可以收到多少的,也不是收到的資金完全都被利用在NHK本身的營運上的,所以像鄭先生那樣一個不切實際的數字來凸顯政府對公視的不重視,實在是一種不太恰當的做法。

鄭同僚的神話與屁話

鄭同僚的神話與屁話
2008-12-22 前華視新聞部經理陳季芳
http://blog.chinatimes.com/jazzs/archive/2008/12/22/361978.html

立法院卡住了公視一半的年度預算,兩邊都不爽,各有話說。看起來好像公視動作多了點。不過,媒體對公視有關的報導也不曉得為什麼向來愛理不理,至多點到為止。公視到底有什麼問題,永遠是霧裡看花,不明不白。
今天倒是公視基金會的董事長鄭同僚寫了文章投書中時的〈時論廣場〉,讓人對公視的思考邏輯有了一點點瞭解。不過,鄭同僚拉高格局到雲端講神話,卻臭不可聞,有如屁話。

先說說鄭同僚文中最有意思的一段話。
他說:公視在台灣藍綠對峙中堅持走「獨立自主」的路,很辛苦。以今年總統大選為例,有人罵公視偏藍,有人罵公視偏綠;兩面挨轟之際,有位BBC的朋友提醒:根據英國經驗,當兩邊都罵你時表示你做對了。
「當兩邊都罵你時表示你做對了。」這是人家安慰的話,就像「不乾不淨,吃了不病」一樣,鄭同僚自己卻拿出來賣乖。也不曉得是真不懂還裝不懂人情世故?人能自我陶醉到這種程度,真是世所罕見。
不過,這也是養在象牙塔裡的蛋頭才有的特質啦!

鄭同僚在文中說:最近公視課題的癥結點,主要是社會上還有很多人把公共電視當成政府電視。他們的邏輯是,政府編預算給公視,當然有責任審查公視節目與新聞的預算細目。這種說法乍聽有理,卻隱藏大危機。民主社會中,政黨會輪替,政府會「換人做做看」;如果讓政府握有控制公共電視的機制,公共電視就很容易變成政黨的傳聲筒。沒有人能永遠執政,但控制的慾望卻永遠活在政治人物心中。公視若無法獨立超然於政府控制之外,誰執政誰就控制公共電視;惡性循環下去,公共電視將只剩游離黨性而無公共性與可信性。公視法中明文規定:「公共電視屬於國民全體,其經營應獨立自主,不受干涉。」公共電視不該是政府電視,其理在此。
鄭同僚的意思好像是說,政府只管給錢,公視是碰都不能碰的。
公共電視不該是政府電視,政府不可以干預節目與新聞,這大概是誰都不敢否定。但是,這應該是指內容吧?
如果公視用了其他電視台兩倍的金錢做節目,用了其他電視台兩人倍的人力做新聞,難道就沒有人可以管一管嗎?政府的錢,難道不是全體國民的錢嗎?「公共電視屬於國民全體」,總要有全體國民的代表來監督吧!
政府代表全體國民每年捐贈九億元給公視。鄭同僚說:公視自知新聞與節目需要改善的還很多,但我們謹守的只是所有國人共同在乎的優質視聽需求,遠遠超乎藍綠狹隘政治視野;這可由公視節目歷年來總囊括幾乎過半的大小金鍾獎獲得證明。
這段話就更有意思了,好像拿九億元就能得這麼多獎,真不容易啊!但是,如果政府把這九億元拿個任何一家民間電視台,鐵定得獎更多;搞不好還不用九億,六七億就夠了。
公視的總經理馮賢賢,有次接受一家雜誌的訪問,有段話大意是說:公視難為,光是人事費就去了一半。
用一半的錢做節目,也真是難為。對了,還要扣掉亂買設備的錢。
那麼,是用人太多,還是給薪太高?總該有人可以問一問吧?
也所以,可不可也請鄭同僚說一說公視的節目自製多少、委製多少、購買多少?又用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錢?
在新聞方面也一樣,用了多少人、做了多少新聞?
這些總該無關「獨立自主」,可以攤在陽光下吧!除了品質,也拿績效和人比比吧!錢有沒亂花,讓人看一看嘛!
鄭同僚也不妨自白一下,你當了公視基金會的有薪董事長,報紙上說,算多的了;那麼,你辭掉了教職了嗎?你還有兼課嗎?你是公視基金會的全職董事長嗎?你全心全力奉獻給公視了嗎?

鄭同僚說:政府對公廣集團徒生而未善養,讓台灣公視體系嚴重缺乏與鄰國競爭的物質條件,令人扼腕遺憾。
哎呀,未盡善養責任的應該是公視基金會的董事們吧?
兩年多前,公視硬把華視拉進所謂的公廣集團,華視有變好了嗎?恐怕更差吧!公視和華視現在是「兩個董事會一班人馬」。華視是商業體質,如果你們那麼厲害,那麼華視就應該大賺錢去貼補公視了;結果呢,是兩邊都賠,全體國民貼錢。
這讓人不得不懷疑,公視拖著華視可不是表面上的什麼頻道公有,而是想華視上百億的資產和土地吧!
假如純粹是頻道公有,那麼,公視有自己的大樓,用不完出租了,華視有更多的大樓也出租了,這些用不完而閒置而出租的資產以及非本業的收入,是不是該還給政府或全體國民?就像中廣不當取得的資產一樣,好好算一算,該還就還?當初給錢是用於做優質節目,可不是房地產。
這也是立法院必需嚴格監督的地方。這些資產和土地,公視以「獨立自主」的說法給賣了,錢也花了,該怎麼辦?

鄭同僚也舉了其他國家公視的預算,反正都比台灣多,多了上百倍。我就不copy了。
台灣不官不民只管拿錢機關最喜歡和外國比錢了,因為總是少嘛!你要是給得一樣多,做得不上不下、差強人意也就罷了;如果做得差了,「水土不服嘛!」「國情不同嘛!」什麼理由都來了。拿錢前說神話,拿錢後說屁話,就是這個道理。

pop

要當稱職的公民,就不能人家說什麼就信什麼。
要當稱職的公民,就得聽取多方說法,多方查證。
在這個各自表述的年代,一定要用長時間的獨立思考才能拼湊出真相。
各位不妨造訪公視工會部落格,聽聽另幾種聲音。

謝明海

謝謝 留言回應

很高興八天前寫的 公視迴憶路 ( 謝明海 )今天又有朋友回應,以前說過,對所有的回應都表示尊重,我是一位自由派的多元主義者,沒有人敢說他一定是對的,重要的是他所認知的『對』是建立在什麼樣的一個價值之下,以及他的對能對多久。有些人的對是因為政治正確,一旦政治變化,對就被人懷疑,連自己都不敢替自己的對辯護,因此,就寫了一篇公民記者的良心與時間的風險 ( 謝明海 )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59640來提醒和激勵自己。

全文閱讀:

照著說、接者說、自己說 ---- 聽聽大家怎麼說 ( 謝明海 )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59976

羅丹

這個公視演義內容有點偏食的意味,側重的是政治鬥爭的內容,不過對於鄭董事長領導下的管理團隊如何玩法弄權惡整員工私毫沒有著墨。鄭董事長是不是抵擋政治黑手的英雄還是鞏固另方利益而坐領廿多萬月薪的人尚待時間証明,不過身為公視及公廣集團的總舵手,其對於公廣集團的發展究竟著了多少力?近80%的員工對他擔任董事長的能力投下了不信任票。

謝明海

我沒在公家機關服務過,實在無法想像無法瞭解為何管理團隊會『惡整員工』。

如有這樣的具體事實,不要說是蘋果日報,即便是在Peopo 上『爆料』一定也可以轟動全國,我相信新聞局對這樣的檢舉一定極為歡迎,只要有事實,馬英九『動搖國本』也會將管理團隊給全部撤換甚至法辦。

只要有事實證據,全體國人都會支持。
能否試著透露一二?重大秘密甚至一定有人願意出錢購買。

yy

對,鄭某是什麼顏色的,他哪裡冒出來,何德何能突被提拔當公共電視的董事長,他與其班子是否把公共電視搞成一片特定顏色,屠殺異己,他有無自肥及圖利特定對象,他的能力如何?去問公共電視臺的人才是公平之論。yy

好奇寶寶

謝老爹

寶寶真希望這只是一場戲!太沈重了!

吳董事長的文章

???? 公視基金會董監事之間以及公共電視董監事會與新聞局之間,數月來,爭執不斷,社會輿論多不諒解。筆者想說幾段話,敬供各方參酌。

???? 公共廣電是不是名實相副,檢驗標準有兩個,一個是節目是否高品質,另一個是它是否超黨派經營, 純以公共利益為最高考量。假如公視的節目不能增進社會福祉,或者政黨黑手伸入公共廣電領域,自易左右公共廣電的營運,那麼公共廣電就會虛有其名,進而又退 步到早年黨政軍主宰媒體的落退歲月。

???? 九十八年七月,新聞局依據修正後之《公共電視法》辦理董事增聘作業,增聘八名董事,新董事在九 十八年八月十日晚上首次參加董事會時提出改選董事長的提案,提案後來未有改選結果。當天上午,稱為「公民搶救公視聯盟」者十餘人到監察院向本人陳情,指新 聞局辦理增聘作業涉有違失。本人乃依章申請自動調查。調查報告及糾正案於九十八年十二月十日經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決議通過糾正新聞局。

???? 糾正重點在於新聞局曲解《公共電視法》對立法院組成審查委員會的精義,以至於增聘作業「未臻完全合法,徒留瑕疵」,希望新聞局改善。

???? 為什麼本人在調卷及約詢相關官員後作此認定?這是因為新聞局依修正後的《公共電視法》的董事名 額辦理增聘,卻不與立法院講清楚,亦應依新法增加審查委員名額,反而變相主導審查委員會之組成。為什麼不指「不合法」而指「未臻完全合法」?這是因為《公 共電視法》第十三條之規定有部分未盡周延明確,給公權力有曲解的空間。

???? 何謂「曲解」?《公共電視法》條文的設計在於透過跨黨派審查機制所產生的董監事會,來確保公共電視超黨派運營。所以,新聞局竟然認為審查委員也有三年任期、認為只要黨團補足審查委員名額即可,都是曲解。

???? 九十九年二月二十三日,行政院轉來新聞局對於監察院糾正之復函,稱一切依法辦理。如此,則依 《監察權施行細則》,接下來便是「質問」,但就在此時,新聞局長換人。監察院要新聞局再答覆。新聞局於九十九年四月十六日的復函,承認確有諸多「未盡周延 之處」,未來並將作相應改善。但本人認為復函中仍有部分文字含混其詞,所以除要求新聞局再說明外並於九十九年七月一日再約詢相關人員,以做釐清。

???? 監察院調查期間,公共電視新舊董事之間、董監事會之間、董監事會與新聞局之間,互動頻頻,不止言語交鋒,甚且走向法院,演出連串。此外,相關各方還先後各持新事由續向監察院陳情。

???? 民主本來就是吵吵鬧鬧的政治,所以利害所涉各方衝突不斷,亦可視為常態,不必大驚小怪。但吵吵 鬧鬧是政客吵吵鬧鬧,有資格出任公視董監事的人應有不同的自我期許。《公視法》明文公共電視董監事選自「教育、藝文、學術、傳播及其他專業代表」。「董事 中屬同一政黨之人數不得逾董事總額四分之一」、「政黨黨務工作人員」不得擔任董事,由此可知,公共電視的董監事是一種被賦予崇高公共使命的職位。

???? 弄清楚公視董監事崇高地位不同於政客後,我只能說,假如我是增聘董事的成員,我會以「既然被聘 過程未臻完全合法,留有瑕疵」為由請辭,讓政府依法辦理重聘;假如我是現任董事長,在瞭解「公視內部多數工作同仁已用各種不同方式表達不信任我的領導」且 無法打破僵局之後,謙恭地知所自處。

???? 質言之:公視糾紛不是無解,只要相關人士透徹瞭解公共廣電是良心事業,只要新舊董事都自問進退之間何者對公視較好,公視糾紛怎會無解?(作者曾任公視董事長,現任監察委員)

霖 塋

『謠言 止 於 智者』﹐ 誰是誰非﹐ 社會各界人士都很清楚。

公視 這兩 ﹑三 年來﹐ 成就 如何﹐ 大家有目共 睹。
講 反話 者﹐可能 因 『沒時間看公視 節目』就拿 公視 幾年前的 舊數據 來瞎說﹔

也可能是 『嫉妒』公視 做得 太 好了﹐ 所以就有 『不招 人嫉 是庸才』的反應。

人才 永遠是人才﹐ 相信飽 受 『風雨吹襲』的公視 一級 主管﹐ 任 期 滿後﹐
到別的企業 作 主管﹐ 必定會再 展 己 長﹐ 為台灣社會作 更多的貢獻。

謝明海

今天自己給自己一個推薦,不是推薦謝明海,而是推薦謝明海所轉貼的公視鄭同僚董事長所寫的那篇『公視演義』。

我雖然不是專業記者,但以個人關心國是以及無所不批的習性,『積四十年之經驗』也不是無的放矢。鄭同僚的公視演義將會很有看頭,因為演義後面加了一個(一)字,期待很快的會有二、三、四五六陸續發表。

很多任期制的專業位置,在馬英九上任之後一一落馬換人,歷史學家將會替馬英九在這方面的成就出一本專論,也可作為政治系學生的讀本,教你如何當官。

只要鄭董事長言有所本,他就不怕被告,就不怕將一些類似『到了11月若不改變,我們就要動手」這類政治黑幕搬上台面,讓國人明白政治之黑暗以及民代之跋扈。相信很多試圖染指公視的言論將會被披露,很多人將會『剉著等』。

無論是否歹戲拖棚,我判斷這將是一齣很有內容的精彩好戲。

謝明海

6

加入時間: 2007.07.22

謝明海

加入時間: 2007.07.22
2,304則報導
402則影音
6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PEOPO 每一位公民記者自己就是一條船

2024-03-28
瀏覽:
843
推:
3
回應:
0

老舊公寓不都更的社會責任

2024-03-20
瀏覽:
3,921
推:
51
回應:
0

廣泛的向有才華的人學習 (三)

2024-03-19
瀏覽:
5,026
推:
54
回應:
3

廣泛的向有才華的人學習 (二)

2024-03-17
瀏覽:
3,154
推:
2
回應:
0

廣泛的向有才華的人學習 (一)

2024-03-15
瀏覽:
4,894
推:
1
回應:
0

千山獨行

2024-03-14
瀏覽:
5,594
推:
18
回應:
0

OUTSTANDING

2024-03-12
瀏覽:
4,212
推:
20
回應:
0

向上帝挑戰

2024-03-04
瀏覽:
5,696
推:
3
回應:
0

心靈捕手 ( GOOD WILL HUNTING)

2024-02-29
瀏覽:
3,406
推:
9
回應:
0

用左手抓住右手

2024-02-23
瀏覽:
4,741
推:
19
回應:
0

公視迴憶路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81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81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