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文化館 呈現東勢的梨鄉文化
【靜報記者 傅琪庭/台中報導】台中縣東勢鎮高接溫帶梨進入採收期,碩大的果實高掛枝頭,使人垂涎三尺。東勢鎮是「高接梨」的發源地,被稱為「高接梨的故鄉」,果農種植的高接梨已成為地方重要的經濟作物,也是全台高接梨的主要產地。東勢居民葉泰竹提供土地蓋「梨文化館」,展示梨鄉文化與梨的產業傳奇。
葉泰竹原為景觀設計師,民國八十四年因為台中市房地產不景氣,放棄了景觀設計師的工作,回到東勢經營生態園區,並在老家的三合院開始陶藝工作室,當一切都準備就緒時,九二一大地震讓葉泰竹的工作室付之一炬。當政府提出文化振興、災後重建方案時,葉泰竹思考東勢鎮是高接梨的發源地,卻沒有人真正認識高接梨,因此決定捐地蓋梨文化館,希望遊客可以更認識高接梨的故鄉,也讓當地民眾了解高接梨發展歷程。
早期民眾常吃的粗梨,是民國前十年,從中國華南地區引進,在新竹縣橫山鄉試種成功,稱為「橫山梨」,產期在每年的八至九月。但民國四十九年橫貫公路開通後,政府為了安置榮民,自日本引進高緯度溫帶梨新世紀梨,梨肉細嫩多汁,是高品質的水果,橫山梨面臨極大衝擊,果農紛紛廢棄梨園。當時在東勢鎮中嵙里種植橫山梨的張榕生,於民國六十五年成功研發出高接梨,把梨山新世紀梨的花芽,嫁接在平地橫山梨樹上,產出高品質的高接梨,因而改變了橫山梨農的命運。
在滿山梨園間,「梨文化館」素雅的建築矗立在山坡地,屋外還有獨具風味的賞景平台,梨的故事盡在「梨文化館」中。葉泰竹提供梨文化館建築構想,讓設計師發揮客家建築風格,採「有機建築」手法,用在地石材、紅磚、白牆、鋼及木材作為建材,外型典雅質樸,卻又不失現代風格;建築巧妙的崁在坡地上,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呈現東勢客家族群簡樸的印象,同時也展現「大地即博物館」的概念。
梨文化館是棟兩層樓的建築,一樓以圖文呈現高接梨的生產過程以及「高接梨之父」張榕生及其研發團隊的故事;二樓展現高接梨產期的調節、梨的種類、嫁接模型及梨的農具及其演進,展示的還有梨的四季謠,內容敘述高接梨的生產過程:冬至時高接新枝、過年時授粉、清明疏果、端午採梨、秋天打底(讓梨樹調養身體)。
葉泰竹結合原有的生態園區與梨文化館進行文化行銷,除了靜態的呈現梨文化,也與附近農民合作,由葉泰竹提供遊客詳細的解說,進行高接梨嫁接技巧教學,並帶領遊客採收果實。葉泰竹表示,梨文化館不只是建築物內的展示品,也包含建築物周遭的梨園,這些梨園就是大自然教室,遊客可以直接體驗。
葉泰竹進一步說明,目前梨文化館呈現東勢的梨資訊以及橫山梨以後的發展仍不夠完整,未來將多面向的呈現梨文化,還有介紹台灣原生梨種及鳥梨等梨的各個品種,讓民眾更了解梨文化。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