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欽榮:加速推動大寮區社會住宅 因應鄰近產業發展及在地民眾需求(1部影片)

文字-A A +A

林欽榮:加速推動大寮區社會住宅 因應鄰近產業發展及在地民眾需求(1部影片)

今天(4/6)高市府林欽榮副市長率都發局、捷運局、工務局、地政處及大寮區公所至大寮捷運主機廠社會住宅預定基地進行現勘,邱于軒議員、韓賜村議員、王耀裕議員、高雄捷運股份有限公司、中興里里長、前庄里里長等均到場關心本案進度,由都發局長楊欽富就本案興辦進度進行說明。

楊局長簡報表示,高雄市社會住宅政策目標總戶數為8,800餘戶,並以平衡區域發展、大眾運輸導向、因應產業需求等作為選址策略,擇定大寮捷運站周邊土地,其位址鄰近和發產業園區及大發工業區,未來將可租予附近就業員工及弱勢族群居住,確保民眾能在大寮安居樂業。

楊局長說,由都發局主導興建的大寮捷運主機廠社會住宅位於高雄捷運橘線大寮站周邊捷運系統用地,由市府捷運局提供土地並配合高雄捷運公司活絡場站周邊引入居住人口、創造商業需求,是社會住宅跨局處合作及公私協力的新典範,未來採分期方式興建,第一期將興辦400餘戶社會住宅,預計於110年底發包統包工程。該基地緊鄰捷運大寮站2號出口,除提供給在大寮有居住需求之市民外,更可提供予高雄市區捷運沿線周邊之就業人口居住。

楊欽富也提到,大寮捷運站是當地仰賴大眾運輸人口(學生、高齡者等)的主要進出門戶,也是等候接駁之重要站點,因此未來社會住宅除了提供居住機能之外,亦可結合商業及社會福利設施,在先期規劃階段盤點當地對K書中心、托嬰中心、公共幼兒園、日照中心及國民運動中心的空間需求,納入社會住宅之設計,完工後除提供社宅居民相關社福設施之外,更可滿足大寮捷運之出入旅次人口對商業機能及公共服務的需求,實踐大眾運輸導向之都會生活。

林欽榮副市長表示,該基地預定第一期提供450多戶社宅,是陳其邁市長8,800戶社會住宅的標的之一,也是市府振興大寮地區的具體作為。高雄過去住宅政策主要以租金補貼為主,陳其邁市長上任後,與中央共同合作,提出4年社會住宅8,800戶目標,同時配合產業佈局,規劃企業安家的社會住宅。我認為社會住宅不僅是「弱有其居」、「居住正義」的價值落實,更是都市再生的城市發展戰略,是高雄轉型新科技產業的積極作為,因應城市各項產業進駐,提供相關就業人口在地的居住空間需求,並結合智慧科技、公共服務空間、綠建築、建築美學提供新生活的住宅型態,及作為智慧城市的生活實驗場域。

林欽榮說明大寮社宅基地面積1.6公頃,位於高雄捷運橘線大寮站北側捷運系統用地,距既有的大發工業區及市府近年回應產業發展擴廠趨勢,極力推動的和發產業園區約3~4.5公里,該兩個園區預計可提供36,000個工作機會,加上大寮區還有輔英科大與和春技術學院等高等學府,學生數約1萬餘人,因此大寮區有興建只租不售的公宅需求。

林欽榮表示,該社宅基地是由市府捷運局提供土地,並配合高雄捷運公司活絡場站周邊引入居住人口、創造商業需求,是社會住宅跨局處合作及公私協力的新典範,未來採分期方式興建,第一期預定興辦約450戶社會住宅,預計於110年底動土,動工後2-3年完工,初步規劃結合商業及社會福利設施,盤點當地對K書中心、托嬰中心、公共幼兒園、日照中心及國民運動中心的空間需求,並規劃建置智慧三表(水表、電表及瓦斯表)、通用設計、綠建築銀級納入社會住宅設計,完工後讓青壯年族群工作與就學無後顧之憂,營造安家安居的智慧社會住宅。我期許都發局務必掌握進度,以回應地方民眾與產業發展的殷殷期盼。

林欽榮表示為因應橋頭科學園區,市府已啟動岡山大鵬九村社宅,目前即將進入規劃設計階段,大寮社宅是第二波,緊接著因應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將立即啟動亞灣社宅。未來的2、3年不僅是高雄產業轉型關鍵期,更是高雄社宅的遍地開花時期。

在場議員及里長對社宅計畫表達肯定,並期待市府可以儘早完成,以加速地方的發展。林副市長除感謝地方的支持,並指示市府捷運局、都發局、工務局通力合作,以完善的公共建設回應市民的需求。

林欽榮副市長勘查大寮社會住宅基地及規劃進度  大寮捷運站 2 號出口旁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17.03.29

高丁丁_停權

加入時間: 2017.03.29
1,669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林欽榮:加速推動大寮區社會住宅 因應鄰近產業發展及在地民眾需求(1部影片)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073篇報導,共12,813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073篇報導

12,813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