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中橫25禁地(下)
谷關、梨山在九二一地震之前,1年的觀光產值有多少呢?
中橫8年不通之後,對他們的影響又有多大呢?
對於要求中橫復通的聲音愈來愈大,交通部公路總局提出的6.9億元的復建預算算,真的救得了中橫嗎?
7月底,我們來到梨山,採訪中橫復建問題,看到梨山街頭掛滿了中英文抗議的布條,要求政府給他們一條回家的路,大梨山的泰雅族原住民甚至大聲說「原住民從來沒有不通的路」。
梨山,這個曾經是外國旅客喜歡來的觀光景點,在產業最活絡時期,曾經有10萬人在這裡流動,九二一之後,則只剩下1萬人左右,目前落籍在梨山地區則有3千多人,其中2千人是泰雅族的原住民。
至於中橫不通,對梨山觀光業的影響是多少,台中縣和平鄉長陳斐晏與梨山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張英奇,提供我們兩分不同的數據,告訴我們梨山人不能再等下去了。
今年7月,國民黨的總統參選人馬英九到了梨山,允諾他當選後,會打通中橫,這張支票,帶給梨山人希望,但是專業評估在那裡呢? 谷關到德基之間不通的25公里路,真的已經到了復建的時機嗎?
透過這次深入中橫,我們跟東勢、梨山兩端的居民一樣,要進入谷關到德基路段,必須分別從東勢進入谷關,梨山進入德基到完全不通的5公里路段,也就是台電青山電廠所在地的青山路段,裡面土石崩落的情形,難以想像。
對中橫來說,目前颱風、豪雨帶來的災害,可能比地震有過之而無不及,就在中橫要不要復建成為選舉議題之後,8中旬的連日豪雨,又造成中橫部分路段坍方、路基被掏空,380名觀光客,一度受困谷關。
谷關、梨山的觀光產值與中橫復建的環境成本,熟輕、熟重,究竟怎麼衡量,又中橫是否要一直重演「搶修、災害、封閉、搶修」這樣的循環宿命,長期投入中橫山崩研究的學者專家,除了跟我們一起到中橫了解現況,也給了政府及中橫一些建議與思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