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變遷資訊的判讀與因應
環境變遷資訊的判讀與因應--知行合一的實踐


1.環境變遷課題緣起
環境變遷的課題,可以源自19世紀工業化以後對環境所累積的影響。直到 1979年學者關注到:全球氣溫相對於100年前,平均已經上升了1度C!才逐漸吸納更多相關研究的探討。這樣的議題經過四十年來的努力,雖然獲得相當程度的專家共識,然而在面對難以兼顧的經濟問題時,許多政府在落實政策的時程上,也常有遲疑。因此,面對不同角度的資訊說帖,一般人是如何接受資訊?如何判斷?又將如何因應呢?

2.資訊的獲取
請問您通常部從哪些管道獲得有關於環境與全球氣候變遷議題的資訊?
對環境與全球氣候變遷 議題 民眾 (南港社大本次參與學員) (最常)獲得資訊的(前兩個) 管道
資訊來源管道 人數 佔比
新聞記者 / 媒體 15 94%
環保行動者 / 環保園體 10 63%
科學家 / 學者專家 8 50%
網路社群 6 38%
政府當局 0 0%
朋友與家人 0 0%
台北市 南港社大 隨機取樣統計 2020.07.18. 製表 : 優客
3.對資訊來源的信任度
當您聽到這些資訊來源談論全球氣候變遷的時候,您的信任程度為何?

4.環境變遷的核心課題
全球暖化、極端氣候、2度C、氣候風險…




民眾獲取資訊來源、對資訊來源的信任度

如何判讀環境變遷議題的各類資訊? 案例:

*淹水、熱浪、乾旱將成為常態 台灣有哪些城市真的做好準備?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7593
有多少貼身的體驗,近年出現在台灣? 我們準備好了嗎?
*全球暖化 沒那麼嚴重?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1136759
「暖化」如何定義? 平均溫度上升2度C 與 1.5度C,有哪些差異?
「嚴重」,代表生活的層面受到那些影響?
*全球氣候風險指數 台灣高居第7名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17-11-13 14:12 http://www.taiwanhot.net/?p=516042
風險指數,如何制定? 台灣"高居"第7名,代表什麼警訊? 標題的陳述,誇張嗎? 報導可信嗎?
*NASA研究:南極融冰速度歷史新高 年注滿上億奧運泳池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152768
南極,遙遠嗎? 融冰速度與上億奧運泳池的水量釋出,對我們有何影響?
5. 氣候變遷 – 回歸日常生活的因應,學者有哪些建議?
多使用大眾運輸工具替代開車
汽機車、家電汰舊換新(減少污染、增進節能)
增加疏食、選擇在地食材、降低碳排放量
6.從工作坊所探討的問題出發,社區大學與地方公民可以做些什麼呢?
台北市南港社區大學 曹錫智 副校長

南港社區大學 潘文彬 老師

透過環境教育的推廣,讓更多社區民眾了解環境、參與環境關懷活動、實踐節能減碳、以期減緩環境衝擊的時程。

透過環境教育,讓我們有機會聽聽學者專家所提供的,「較為可信」的最新觀點。不論極端氣候如何的出現在日常,兩極溶冰、1.5度C的制定多麼的遙遠! 「過度消費」確實是數十年來嚴肅的事實!我們唯有從自身做起,一點一滴的節能、降低炭足跡、消費當季、當地物產…,也許有機會為下一代減緩地球暖化的進程。讓我們一起來參與環境變遷的關懷,與學者專家、政府、社團,在地公民…共同的努力。


報導採訪:
中央研究院 郭士筠 博士
台大城鄉所 李芯牧 同學
台北市南港社區大學 曹錫智 副校長
南港社區大學 潘文彬 老師
台北市南港社區大學 公民新聞社 優客 南港報導
延伸閱讀::
有關氣候變遷的 10 道難題——爲何攸關人類存亡的議題,至今仍非人人有感? 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1/3271/5490
2.自己的環境自己救!以空氣盒子監測你家附近的空汙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pm25-air-box-new/
3.向大自然學生存:逆境時合作更有利!https://research.sinica.edu.tw/behavioral-ecology-shen-sheng-feng/
4.從學者專家的視野, 邁向終生學習—中研院 「研之有物」大觀園https://research.sinica.edu.tw/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