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減碳多必要?氣候會議第一手資訊報你知

文字-A A +A

 

最重要的是,目前檯面上很多顯見的建築節能計畫,皆是由「城市」帶頭行,未來也許世界減碳的遊戲規則,不再是中央政府說了算,城市及地方政府說不定有更大的能量,讓整體氣候政策走得更前面。

25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5)於西班亞首都馬德里舉辦(圖:詹詒絜)
 
文/詹詒絜(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高級專員)

 
  不知不覺,去年12月舉行的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25),已落幕有些時日了。也許談起「聯合國」三個字,對許多國人來說,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又或者第一直覺會聯想到這就是個充斥著國家利益交換及談判的場合,有什麼值得關注的?但事實上除了正式的談判會議之外,每年氣候會議官方會場的另外一頭,有著各式各樣的周邊會議(side event)和國家場館(pavilion),讓國際氣候社群人士,不管是談判代表、城市代表、非政府組織、還是媒體,有機會為氣候變遷的減量和調適行動,互相交流及分享。

 
  而轉眼間,去年已是台達連續第13年參與這為期兩周的聯合國會議,現在就來帶大家一起瞧瞧這場氣候峰會上,談了哪些與低碳建築相關的議題。
 
全球建築碳排上升? 國際學者現身給說法

  首先,會議第二日,歐洲建築性能研究所( Buildings Performance Institute Europe, BPIE)聯手倫敦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舉辦了一場周邊會議,把目前國際上與建築部門相關的權威數據盤點了一輪。

 
 
  先來看看過去這八、九年的人口數,大約是增長了10%,也相繼帶動建築樓地板面積成長25%、碳排和能源需求各增加7-8%,這意味著人口數的激增確實已讓建築數和用電量都跟著「膨脹」了。但另一方面,影響建築的能耗量也不只人口數,發生越來越頻繁的全球極端氣候事件其實也是一大元兇。去年國際能源總署(IEA)發布的《能源效率2019》(Energy Efficiency 2019)報告,就指出2018年歐洲的日平均溫度比以往均溫高出1.8°C,甚至在4月到8月期間,飆升至2°C以上,這段時間的用電量就比之前還高出20%。同步將鏡頭拉到北美洲的情況,在4月、10月和11月是異常寒冷,溫度都比之前均溫都還來得低,天然氣的使用量也是各自成長14-20%不等。由此可見,極端氣候事件確實會直接增加建築部門供暖、供冷的需求,而未來隨著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的加劇,恐怕因極端氣候事件所產生的用電量也會變得很可觀。
 
歐洲建築性能研究所和幾個國際知名學術機構及智庫合辦一場談論「零碳建築」的周邊會議
(圖:詹詒絜)
但說了這麼多,目前為止究竟建築部門多耗能、多高碳?單看現下最新統計2018年的數字,既有建築和營建部門加總起來,吃掉了全球大約36%的能源,產生39%的碳排,比交通和工業部門都還多!而壞消息還不僅於此,倫敦大學能源與資源建築環境系的教授Ian Hamilton更指出,2018年投入建築能源效率改善的總資金,僅占所有建築新造和修建花費裡的3%,這代表幾乎所有的資金都拿去蓋更多的房子、修復更多的耗能建築。

 
  看到這裡,讀者也先別絕望,一切仍有補救的機會。IEA就提出了一個「快速轉型」的情境(Faster Transition Scenario),有機會讓未來儘管全球樓地板面積增加整整一倍,但在2050年仍可將建築部門內的能源需求減少近30%,這仰賴近零耗能建造(near-zero energy construction)散播的速度、能源效率改善投資的比例,還有數位化(digitalization)科技的採用程度。特別是在數位化一塊,若能大量導入智慧插座、自動調溫器、窗戶控制、燈控、居家能源管理系統以及區域供熱等技術,甚至能在2040年,把建築部門的用電需求先砍上10%

 
建築減量潛力 可強化國家自主貢獻

  不過話說回來,要想實現IEA的情境,多半還是得靠國家政策去刺激低碳建造和投資。而在這一方面,確實有136個國家因應《巴黎協定》,在提出自己國內可以做出的氣候貢獻中(統稱: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涵蓋了建築減量的身影。但是,這其中1/3的國家沒有給出相對應的政策細節規劃,其他部分國家即使提供了一些初步計畫,卻只能解決不到建築部門裡不到1/4的碳排量,而真正制定出一些政策,能將建物完全脫碳的國家,屈指可數。

 
 
  舉例來說,突尼西亞幾年前在國家自主貢獻中,白紙黑字寫下國內的建築部門,要在2030年減少41%的碳密集度(相較於2010年的排放水準)。但時隔數年,如今中央政府既沒有制定出相對應的法規,也沒有較佳的示範計畫,讓當地專門推行能源效率的環境智庫都急壞了。而諸如像是突尼西亞這類國家尚無作為的案例,全球比比皆是,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在氣候大會上,許多環境智庫不斷呼籲各國要有實際的作為,讓紙面上的文字目標能真正落地。

 
 
照往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和聯合國的秘書長都會出席每年COP會議,向國家喊話
(圖:詹詒絜)

     而目前,國際上其實已經出現一些模範案例能讓各國參照著看,最典型的莫過於歐盟的建築節能法規和設備最低能效標準minimum energy performance standard, MEPS),一直不斷地被精進、提升。近期因應歐盟喊出2050年,要將建築部門完全脫碳的目標,其《建築能源效率指令》(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Directive)又被狠狠修訂了一番,不僅刺激了建物深度翻新(deep renovation),甚至有助於減緩能源貧窮energy poverty)困境;而歐盟成員國更是得在20302040年,分別提出執行里程碑、可量化的指標(例如:翻新率或每平方米能耗的上限),以及進度追蹤成果。如此有系統性的法令、政策規劃和實踐,都值得其他國家效法。

 
整治能耗建築 碳交易是一法寶

  除了靠法令強制執行建築翻修之外,另一種國家可考慮的招數是建立市場機制,讓建築業者在減碳之路上有利可圖,自然而然相較於其他工具,這類政策的減碳誘因也就更大。不過,要讓招數有效,最大關鍵在於確保市場接受度。

 
 
  前陣子,德國發布了一份《2030年氣候保護計劃》(Climate Protection Program 2030政策藍圖,其中一項就是從2021年開始,要對建築和運輸行業內所使用的化石燃料排放進行碳交易Cap-and-Trade,也就是說未來燃油車和建築供暖所需之天然氣、汽油、柴油等,將被限定用量,而用量超標的使用者,可向限定範圍內用量比較少的使用端,購買「碳權」,以此達成自己的減量義務。

 
國際能源總署代表向在場聽眾報告最新建築製冷(cooling)趨勢和數據(圖:詹詒絜)
 
為了提升市場接受度,德國政府對於「給碳訂定多少錢」這個問題,也有了一些初步答案。根據最新消息,德國將在2021年發放每噸碳10歐元的配額,先以固定價開始著手,再於隔年慢慢翻倍價格、多漲幾歐元。政府以此試水溫的方式去推動,給予使用端消化政策的時間,才能避免眾怒。

 
  但不得不說,其實碳交易在歐盟境內早已行之有年,只是大部分僅涵蓋電力部門。「事實上,以目前的碳交易制度來說,最多只能貢獻歐盟40%的溫室氣體減排,剩下的60%還得靠擴大交易範疇至建築和交通部門,COP25一場周邊會議上,葡萄牙電力公司代表Ana Quelha如是說。因此,如果德國接下來順利讓國家的碳交易機制,涵蓋建築、交通這兩大排碳黑洞,也許還可以刺激其他國家跟進,能夠幫助削減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會非常可觀

 
為氣候目標盡一份心力 城市建築能效計劃

  最後來看看由城市領導的建築減碳計畫,近幾年可是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嚴格。像是日本首都東京,單一建築部門的碳排放,就佔整個城市總體排放量的七成以上,因此地方政府早於2000年時,就為不同建築類型包含新建築、既存建築、大型與中小型事業所、商用與住宅等,各自量身訂做減碳策略。

 
  但不說讀者可能不知道,這其中有一項「世界首創」的執行招數,就是東京政府從2010開始,引進大型建築物碳交易,讓減碳成效超出預期的建築大樓,將多餘的碳權賣給其他建築業者,七年多執行下來,總計在2017年已達成減碳27%的成績,有將近1200棟的建築體被列管。

 
 
  回頭來看去年九月落幕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UN Climate Change Summit 2019,全球共有102座城市當時承諾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日本東京就是其中一個。這次在COP25上,該城市代表特別現身說明如何達標,動用的手段包含自2020年起,會全面執行淨零耗能建築計畫(net zero energy building program)以及新一版的碳交易計畫,還有讓建築體大量裝置再生能源及儲能系統,目標是百分之百再生能源供應。

 
日本已有七個城市喊出2050零排放目標,其中一項達標手段是建築節能(圖:詹詒絜)
 
    而這次COP25的主辦城市馬德里,素有西班牙「綠色首都」(Green Capital)之稱,也在建築節能上下了一番功夫。三年前,市府團隊提出「Plan MAD-RE」(再現馬德里 MADRID RECUPERA 計畫,希望透過建築修復補助,讓社區再生。當時,改善能源效率和減少弱勢族群的能源支出,就是補助的重點之一。接著,去年二年,市政府又攜手當地知名永續發展顧問公司Acciona,簽署了一份價值1700萬歐元的協議,來提升城市內約400座公有建築的能源效率及管理,這些建物包括了學校、體育中心、辦公室以及社會和文化中心等。若計畫始終如期執行,預估到了2030年,馬德里可以透過自動化能源管理系統,監測到80%的市政設施,省下一大筆電費支出。

 
馬德里街頭處處可見COP25的宣傳(圖:詹詒絜)
 
 總結評點這次COP25各式各樣周邊會議在建築上的著力,雖不及其他像是海洋、交通等議題來得夯,卻也帶給聽眾許多新穎觀點和數據。最重要的是,目前檯面上很多顯見的建築節能計畫,皆是由「城市」帶頭行,未來也許世界減碳的遊戲規則,不再是中央政府說了算,城市及地方政府說不定有更大的能量,讓整體氣候政策走得更前面。

本篇轉載自綠建築雜誌Vol.063
【作者簡介】

詹詒絜,畢業於歐盟Erasmus Mundus環境科學、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多次參與聯合國各項與氣候變遷相關會議,擅長解讀國內外氣候與能源報告,同時致力於庶民化的氣候傳播,盼用文字和行動喚起大眾環境意識。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高級專員、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32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建築減碳多必要?氣候會議第一手資訊報你知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