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先不要慌!2 招教您維持生活平衡
從去年流感期開始,在我們身旁、周圍,都有很多感冒的人,尤其到醫院拿藥、候診時,更是聽見此起彼落的咳嗽聲,「咳、咳、咳」,旁邊的人就紛紛將口罩拿出來。
依據康健雜誌一篇〈自我檢測:五大禍源,讓你咳不停〉報導中,有五大禍源讓人咳不停。觀察其中有兩樣原因,一是鼻涕倒流、二是吸入異物──令人心生疑竇,馬上測試。先是擤鼻涕、然後注意家中清潔去污粉,在倒的時候,小心粉塵四散,或是將口罩戴起來也是很好的方式,結果鼻子一通,果真輕鬆!沒再這麼咳了。
自我檢測是一項很好的健康指標法,不過我們也要小心「切勿自己當醫生」!台灣早期傳統社會由於衛生條件不佳,導致很多疾病叢生,在《馬偕傳:攏是為主基督》一書上提到,馬偕遠從加拿大來台灣宣教,第一步就是先從醫治齲齒(拔牙)開始,許多人深受齲齒所苦,牙齒腫得很大,許多人沒有醫療觀念,在馬偕博士還沒來台灣之前,被許多迷信的偏方所害,甚至聽信巫醫、巫術,讓許多人延誤治療,枉送一命。
在現代社會,醫療觀念進步,也可以透過網路科技搜尋到很多醫藥知識,生病了,先不要慌,依據筆者的經驗,即使家中有人罹患重病,也可以依循以下幾個方式,才不會「自己嚇自己」:
一、盡量搜尋醫藥相關知識,讓自己對疾病有基本概念:若是可以,手機上網或到圖書館查有關疾病的相關資料,具備相關知識後,之後去看醫生、或是照顧病人的日常生活會比較順手,不會手忙腳亂、或是人云亦云。
二、對病人要溫柔、切勿苛責:在醫院裡,常常聽到有老一輩的家長來探病,面對年輕人生病,經常都是存著一種心態「自己不好好照顧自己」,因此到了醫院常常探病時都是語帶苛責,讓病人非常難過。其實,哪一個人想生病呢?有時候在外工作奔波,身體的免疫力下降,就較其他人更容易被傳染,所以要改變「生病和探病」的觀念,名作家施以諾《喜樂,是一帖良藥》提供很多生活喜樂的觀念,值得一看。
生病了,不要慌!以上兩個建議請參考喔!希望大家的家庭之間,感情更融洽!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