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產業升級-六級的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

文字-A A +A

嘉義縣政府農業處為讓大家瞭解濕地的明智利用,108年規劃辦理三場次「與嘉鄉濕地有約」系列講座,期盼更多人投入對嘉義濕地的關注與討論,凝聚出最好的濕地利用與保育共識,第二場次講座於11月27日(三)下午13:30,假鰲鼓濕地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辦理。

 

     鰲鼓濕地是嘉義縣知名國際級生態保育濕地,是許多候鳥選擇來台度冬的重要棲息地,也是台灣重要的文蛤與牡蠣的養殖區,但過去鰲鼓濕地原本是與海爭地的良田,但地層下陷與海水入侵讓土地無法種植,自然生態回來,也逐漸改變當地居民的生產方式。本次邀請了鰲鼓濕地東石自然生態展示館專案經理青佳苓擔任講座主持人,透過鰲鼓濕地生態保育第一線的執行者,分享展示館如何與居民一起來推動環境教育並讓保育工作成為一種產業。

青佳苓經理

 

   

      青佳苓經理詢問在場學員:「你進過東石自然生展示館嗎? 」在場幾位學員表示沒有,超過三次的人更是寥寥可數。而一般人進入遊客服務中心後,逗留時間很短,如何在短時間之內,將鰲鼓濕地的美與資源介紹給大家,著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展示館把在地的產業,融入課程,並把課程發展往戶外延伸與執行,也吸引許多人參加,並更了解在地的狀況。而在地的導覽特色是,單一窗口預約,由本地的導覽團隊進行排班,也協助做每季的生態調查,形成一個有收費的生態教育服務。

   當天講座邀請兩位分別在不同人生階段返鄉的講者,第一位是嘉義縣鰲鼓溼地生態保護協會蔡恭和總幹事。

 

蔡恭和總幹事

    蔡總幹事原本回鄉要用漁村的素材創作,完成他的工藝夢,卻一頭栽進社造、濕地保育和觀光休閒旅遊。過去四股社區的人,不認為濕地裡的野鳥是資源,更遑論是觀光,甚至是社區轉型。但因緣際會下,許多的團體在鰲鼓辦理活動後,在地人發現原來這是可以持續經營的。他以「在地生態養殖產業與環境教育結合」為題,分享其心路歷程,自從他回家經營的向禾漁場後,理解了許多生態循環的知識,也引發他開始透過生態養殖將海菜、蛤蜊並結合休閒旅遊來進行環境教育,讓養殖產業進一步升級,更在今年度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而他本人與社區展開社區的尋寶遊程,讓社區居民也投入相關產業,一同發展。

賴榮孝老師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賴榮孝是本次另一位講者,賴老師近年退休後,返回家鄉溪口經營諸羅紀農場推動諸羅樹蛙的保育工作。賴老師說過去未參加荒野保育協會前,生活非常的單調乏味,但自從投入生態保育後,生活變得多彩多姿。在經濟發展過程,濕地生態往往因開發而消失,從過去「五股濕地」與各個濕地的搶救經驗,如何串聯社區創造出更大的機會,並達成共榮的機會;當天賴老師特別以金山小白鶴的故事,說明道路的開發需求與濕地的保存形成兩難的情境,還有濕地畫成保育區,所造成農民與保育團體還有地方政府的緊張狀況。如何利用生態保育工作與環境教育如何連結在地農民與特產及地方政府、教育單位,進而促成了「金山倡議」,一個台灣近年「濕地明智利用」的典範案例。

    嘉義縣農業處表示,本次講座所分享案例都一再顯示生態保育與產業是可以共榮,且相互升級發展的,而「濕地保育」觀念不是劃成保育區就什麼都不能做,也不是不劃成保育區,就什麼都不用保育。如諸羅樹蛙與石虎,要如何劃保護區域?沒有劃區域就不用保護嗎?沒有種植水稻跟菱,農耕濕地消失,相對的物種就會消失。濕地就一定是圈起來保護,不可利用嗎?每個濕地都需要被關注,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應對與選擇,如何在濕地得天獨厚的環境之中,取得產業發展與降低環境衝擊之間的微妙平衡,這是需要在地居民與關懷濕地環境的各界投入,才能達成。

濕地特色茶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8.11.16

陳食書齋

加入時間: 2018.11.16
4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濕地產業升級-六級的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6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