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 林田山的過去與現在

文字-A A +A

陳怡如

喜歡帶著相機和一枝筆旅行,接觸新事物總讓生活增添啟發。

曾任自由時報校園記者、生命力新聞主編、新莊報導記者,現就讀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

為使「數位典藏」注入更多觀點與新血,本刊與輔仁大學生命力新聞合作,以「青年觀點」看「數位典藏」,本文章即是合作成果之一,並將同時刊登甫刊輔大生命力網站。

一張在火車地下道老照片的共鳴

二○○三年,東華大學的許志堅老師剛來到花蓮任教,在經過火車站地下道時,被一張林田山的鐵道照片所迷住,「原來花蓮也有這樣的地方」的想法開啟了他對林田山的興趣,也成為林田山數位典藏的契機。

林田山位於花蓮縣鳳林鄉,是一個遺世獨立的山林小鎮,日治時期開始探採紙漿原料,也開始了當地林業的發展,成為台灣四大林場之一。林田山曾經因林業的興盛而有「小上海」之稱,而在產業轉移後,目前則是台灣遺留下來最完整、最具特色的伐木基地之一,其豐富的林產資源與優渥的生活機能,昔日曾創造出一段經濟榮景,如今山城殞落,繁華不再,遺留下的是件件記憶的延續。

每木:林田山逝去的歲月

林田山林場成立於日治時期一九三八年,保存了台灣早期林業伐木的文化歷史,當年稱為「森?」,日語發音唸為「摩里沙卡」。民國五十年代是林田山伐木的全盛時期,這裡聚集了約四、五百戶人家,約有二千多人居住在這個小山鎮,設有學校、市場、車站,還有接送員工上下班的老式瓦斯火車,熱鬧非凡。當年風光一時的「蹦蹦車」,滿載著林田山人的回憶;偌大的中山堂,在熱鬧的日子總是萬頭攢動;接送員工上下班的老式瓦斯火車,是村中最熟悉不過的聲音。

林場裡堆積如山的原木,散發淡淡的檜木香氣瀰漫著整座山谷,山區伐木場的集材機不停地運轉。拾階而建的日式魚鱗黑瓦房,濃烈大和風味的建築,這種日式木造屋舍將杉木板一片片重疊釘在外牆以防雨水,重疊的方式就好像魚鱗排列,歷經時間的洗禮,別有一番風味。

居民就地取材利用林木搭建住宅「康樂新村」,為了林場員工子女的就學需要,也在當地設立森榮國小及林田山幼稚園,其他像是福利社、火車站、醫務室、攤販市場、冰果店、洗衣部等設施更是應有盡有。

隨著民國七十八年政府禁伐林木的政策後,林田山洗盡鉛華、回歸自然,如今有兩百多位居民居住。但民國九十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使康樂新村三十多幢檜木房舍都付之一炬,地面上只剩下一塊塊焦黑的水泥地基,徒留記憶的嘆息。

伐木:山間迴響著伐木工人的吆喝

描寫林場生活寫照的《林田山之歌》是這樣唱的:「嗨荷嘿、嗨荷嘿,林田山是我們的家鄉,我們的事業在這裡發展,我們的兒童在這裡生長,啊~我愛林田山……」。在林田山聚集了許多專業且認真工作的伐木工人,流著汗水在山間吆喝,林間規律又穩重的伐木聲,都是為了照顧妻小的努力。

「林田山是個很特別的地方,看似和西部有聯繫,卻又獨立於東部。」許志堅說。繞行林田山四周的鐵道,每天運送新砍下的樹木運往山下,周而復始辛勤運轉著,不僅是維持林場生計的重要道路,也是家家戶戶最期盼的丈夫、爸爸工作歸來的途徑,鐵道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切不過。

林田山文史工作室莊明儀說,林田山最特別的就是這群伐木工人,他們為了謀這口飯吃,遠從各地前來,這些人本來都不相識,只是為了從事山林的工作,人生地不熟的就這麼過來了,到了年老的時候卻都要離開,雖是過客卻付出了人生中最黃金的歲月,即便後來遷居他鄉,居民心中還是念著想著林田山,那段山居歲月。

裝材:林業文化園區的保存

園區內保有許多當年遺留下來的特色建築與設施,如:日式木造魚鱗黑瓦房的「日式住宅區」、運輸產地的「森林鐵道」、景致優美的「旭東亭」、原為放置林場工作機具倉庫的「林業文物展示館」等。林田山依山而建的木造日式宿舍建築,環繞四面青山,當初為了伐木建造的森林鐵路,是園區內四處可見的特色之一,更是過去林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臣。

林業文物展示館有林田山林業發展史的介紹、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的柑仔店、早期的消防器材、五十年代的電影、唱片海報等,讓人彷彿墜入時光隧道,重新融入那時候的林田山。

檜木建造的中山堂,過去是居民精神寄託及文化活動的場所,興盛時期每週放映二至三部電影,免費供員工欣賞,也常有外地人騎著腳踏車來共享難得的娛樂盛會。現在的中山堂在牆上掛著許多畫作及攝影作品,依稀透露林田山過往的蛛絲馬跡,室內舊式的放映機也正低語著往日風光。

貯木:在地人傳承山城文化

林場後代的莊明儀,經歷林田山的盛衰起落,他知道林田山的好、林田山的珍貴,林場的文化資源亟需傳承,得讓更多人認識林田山,就這麼一個念頭,林田山有了重新再生的開端。

「當初就是一本初衷,只想把林業文化保存延續。」莊明儀說,民國八十七年當地居民成立文史工作室,開始蒐集林田山的珍貴過去,起初先整理出一個醫務室當展示館,居民自動輪班當導覽員,一步一步慢慢做,才有了今日的成果。

透過當地居民共同打造林田山文化園區,傳達林業歷史與當地生活情境的味道。在懷古的幽情,撲鼻的檜木香氣中,漫步其中彷彿走進歷史的迴廊,沉溺在這種氛圍裡,讓人捨不得離去。

由國立東華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楊維邦主持的數位典藏,透過數位技術保存過去與現有的照片,一一記錄歲月流逝為林田山帶來的改變,喚醒花蓮舊有記憶,將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源有系統地呈現,讓更多人分享「摩里沙卡」跨時代的歷史意義與林場故事。

本文為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與輔大新聞系合作,期待了解更多更豐富的數典觀點,本文也同時刊登在生命力新聞網站 http://www.newstory.info/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66則報導
2,271則影音
708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2:02

教人重做遺失婚戒 何宣螢用金工保存回憶

2024-04-19
瀏覽:
3,051
推:
1
回應:
0
2:08

劉啟葦返鄉 用水簾溫室 立體化種香菇

2024-04-17
瀏覽:
4,648
推:
2
回應:
0
2:48

辦詩報、做廣播 府城舊冊店守護台語文學

2024-04-15
瀏覽:
3,891
推:
2
回應:
0
1:49

女同志出國生子 盼台灣開放同婚人工生殖

2024-04-10
瀏覽:
5,015
推:
2
回應:
1
3:10

李子銘用三種好菌 養無毒魚蝦

2024-04-08
瀏覽:
5,768
推:
1
回應:
0
2:23

不老棒球 八十歲球員揮出新人生

2024-04-05
瀏覽:
16,574
推:
47
回應:
0
1:56

林口有機村 種給自己吃的有機蔬菜

2024-04-03
瀏覽:
7,983
推:
0
回應:
0
1:43

輝耀有機農園 打造社區菜市場

2024-04-01
瀏覽:
7,252
推:
2
回應:
0
2:54

茂林牧場的友善雞蛋 快樂的雞生快樂的蛋

2024-03-29
瀏覽:
5,625
推:
0
回應:
0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6,361
推:
0
回應:
0

走入 林田山的過去與現在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125篇報導,共12,81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125篇報導

12,81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