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瑞珍 一把月琴唸歌不斷 作者:邱斐顯

地區:
分類:
文字-A A +A

 

作者邱斐顯編按

200612月,我訪談「洪瑞珍唸歌團」的團長洪瑞珍女士時,就知道她已罹患癌症。我們彼此互相加油打氣,期勉自己繼續為健康而奮鬥。 幾年間,我們仍有保持一些間斷的連絡。2007年初,她寄來email告訴我,她會於5月出訪加拿大。而且,還表示當時的健康狀況不錯。 沒想到,200883,她卻因病去世。 她為台灣的唸歌文化,作了很大的努力。不論是為個人健康,或是文化的傳承,她的努力,我由衷敬佩。我也希望藉著這篇報導,讓更多人知道她的努力。

 

洪瑞珍 一把月琴唸歌不斷

作者:邱斐顯
刊載於《新台灣》新聞週刊 # 511
(2006.1.7~2006.1.13)

本文亦刊載於2006年8月22日【台灣藝術花園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phesha0822/5812363 

洪瑞珍,嘉義新港人,從小就沈浸在音樂氣氛中。自己和家人都愛唱歌,父母親受的是日本教育,非常喜歡唱日文歌曲。家族中的堂兄弟姊妹亦然。只要有家族聚會時,大家就會唱歌自娛。

洪瑞珍高中才學鋼琴,大學考上文化大學音樂系聲樂組,學的是西洋歌劇、藝術歌曲的聲樂唱腔。大學畢業後以教鋼琴為業,曾經在YAMAHA台北市的延平店教室擔任鋼琴老師,教了十多年。如果這樣一路走下去,洪瑞珍不可能走到「台灣唸歌」這一途來的。

一九八一年,洪瑞珍的獨生女兒三個多月大時,先生就因意外而喪生。洪瑞珍一方面承受著喪夫之痛,一方面獨自養育幼小的女兒。先生過世兩年後,洪瑞珍的學長王振義,為了鼓勵她走出喪夫之痛的陰影,轉移注意力,便建議她學「台灣唸歌」。當時,她對「台灣唸歌」一點概念也沒有。

台灣唸歌,台語優美的聲韻

「台灣唸歌」曾經風行於五、六十年前的台灣社會,是民間一般百姓工作或是休閒時,較為普遍的娛樂,用唸歌唱曲來紓解壓力。早期,台灣的父母一般都會教子女唸七字仔詩,此景現在已經很難再看見。

「台灣唸歌」的曲文裡,保留、含藏甚多台語優美的聲韻、用字、成語、形容詞或名詞,透過「四句聯」押韻形式,優美易懂,順耳動聽。內容則包含勸人勸世、時事新聞、民間故事等。表演方式可以一人自彈自唱,也可以兩人對唱。樂器則以月琴、大廣弦為主,有時輔以口琴、吉他、鑼鼓等。很多唸歌藝人都有即興表演的能力。

探訪名師,拜師學唱唸歌

一九八三年,洪瑞珍搭著學長王振義的摩托車,兩人一起到汐止偏遠的地方,去尋找台灣國寶級的唸歌名師--楊秀卿,並且決定拜師學藝。她回憶起小時候,家鄉廟口前演歌仔戲的模糊景象,「小時候的印象並不深,但楊秀卿老師當著我的面彈唱時,感動之情由然而生。」

因為學過聲樂,洪瑞珍唱歌時,和一般人的唱法迥然不同。開始學唱唸歌時,楊秀卿覺得她唱歌的樣子很奇怪,聽起來好像「嘴內咬一粒柑仔」。

自此之後,洪瑞珍的生活重心,大大轉變。她每週來找楊秀卿上課一次,不但自備錄音機,錄下上課的內容,回家後還趕緊把譜記下,免得忘記。

過去她只會彈鋼琴,不會彈月琴。學彈月琴,完全是向楊秀卿學習之後,才開始摸索的。說是摸索,一點也不為過。因為楊秀卿眼盲,無法親自教她。「我就抱著月琴,模仿楊老師抱琴的姿勢,並模仿她的彈法,一點一滴地學下來。」

洪瑞珍頗為感慨:「這種口傳心授的口述教學法,學習的速度比較慢,但是學習的過程卻是記得清清楚楚。現在剛好相反,教學時為了求快,學生常常記不住。」

先學唸歌,再學聲韻文字

楊秀卿一開始教她,就從最難的「七字仔」教起。「七字仔」的調性,常因字的音調不同,旋律就跟著變。楊秀卿曾教過她:「心肝煩惱頭纍纍。」台語的讀法上,「肝」是上揚的音,配的曲就應該往上揚;「惱」的下降的音,配的曲就應該往下降。又例如:「阮厝佇地大廟邊。」,「厝」的下降的音,配的曲就應該往下降;「地」是上揚的音,配的曲就應該往上揚。

如果台語的根基不強,學起來就很辛苦。因為台語的音調不同,字形也不同,加上台語文字尚未統一化,學唸歌的記譜、記詞的過程相辛苦,如果字音和字形沒合對好,意思就完全「走脛」。

「有時自己記下筆記,如果幾天內沒有儘快整理的話,隔了一陣子再看,我就會忘了當時寫的是什麼東西。」和楊秀卿學了唸歌之後,洪瑞珍才驚覺,她身為台灣人,台語竟是這麼不靈光。於是,她另訪台語名師洪惟仁,重新開始學習台語聲調。

在譜曲填詞時,洪瑞珍的學長王振義,常常提醒她要把握「按詞配曲」的概念。因此,她一再與洪惟仁老師加強台語文字的讀法。

一曲「心悶」,思君在離別後

一九八三年,她開始學「台灣唸歌」時,台灣政治尚未解嚴,台灣人對本土文化的認同還不強烈,家人親友頗為詫異,父母也稍有反對之見。原因無它,大家總覺得她:「鋼琴教得好好的,又有子女要養,怎麼一頭栽進去學什麼台灣唸歌」?

一九五○到一九八○年代,台灣本土語言被國民黨政府被貶為方言。國民黨政府不僅平常不准台灣人說母語,還制定政策,用罰錢的方式,嚴禁台灣人說母語。那個年代,只要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說台語,沒有水準」。父母親友受此影響,反對她學「台灣唸歌」。

然而,她一方面藉由向楊秀卿學習「台灣唸歌」,來轉移對先生的思念之情,一方面慢慢發現台語之美,而愈來愈投入。

一九九四年,洪瑞珍在台文通信月刊上,看見台語詩人陳明仁寫的一首詩「心悶」,想起過世十多年的先生,作曲的靈感一湧而上,不到兩天就完成譜曲的工作。這首歌也成了她的代表作品。

她的先生和她一樣,兩個人都愛爬山、愛攝影、喜歡大自然。一九八一年的端午節,她的先生和友人到鹿港划船,後又單獨到谷關去攝影,因梅雨季節天雨路滑,他不慎跌倒而喪生。當時,他們的小孩才三個多月大。她年紀還輕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3

加入時間: 2009.07.21

happyleo

加入時間: 2009.07.21
178則報導
0則影音
1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洪瑞珍 一把月琴唸歌不斷 作者:邱斐顯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881篇報導,共12,78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881篇報導

12,78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