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說情話 解生活的苦
文/王琇慧(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談情說愛
談戀愛的情侶約會時,盡說些非理性而浪漫、旁人聽了感覺雞皮疙瘩的對話,然而當事人的關係卻在這般情意綿綿中滋長。愛情也一直是詩人、小說家、歌者等喜愛的一個主題。周杰倫《甜甜的》詞這樣寫的:
「那些多餘的畫面全被跳過
妳的眼中只有我……
我喜歡的樣子妳都有」
李聖傑《關於妳的歌》詞這麼說:
「看著你靜靜那種眼神
就會讓我好心疼」
情歌描繪的事物也許不是具體精準有所依據,但強調對情人的看重,焦點全在相互依附的疼愛與 幸褔感,聽了會墜入情網,總是讓人心情愉悅,這是談情說愛對生活帶來的好處,同時戀愛中的兩人所迸發的情感,無論是口語的或非口語的表達都滋潤彼此關係,使關係保持鮮活。
團體現場
最近一次的團體諮商,參與的成員都是家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長,例如亞斯伯格症情緒調適困難的孩子,當情緒波動時,可能尖叫數十分鐘,對父母而言是高難度的挑戰。其他的家長對此表達深度的共鳴,陸續道出自己家庭中類似的困境。因為需要付出比一般家庭更大的心力來照顧孩子,媽媽們都選擇辭掉工作,回到家裡。談到家庭壓力,其中一個抱怨是,夫妻之間對話簡短至只剩交待事情 如:「明天我要帶小寶看醫生,你負責送女兒上 學。」對話少了許多未表態的情話,如:「Honey, 我回來了!今天累斃了,你還好嗎?」
「老公,我也累了,但是看到小寶今天上課都沒有尖叫,進步耶!我安心了一點,你先去洗手,幫我擺碗盤,我們吃飯時再聽你說工作怎麼了?」
成員們都紛紛驚叫:怎麼可能?我怎麼可能說這樣子的話!這不是我會說的話。我先生回來,常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上網,我們哪有時間講話。… 但是父母們卻也同意柔性的交談,比冷冰冰的話更能感受到夫妻關係的親近。
談到親子相處的壓力,最大的抱怨就是:小寶都已經讓我筋疲力盡了,女兒還要來搞退化,每次跟小寶吵架搶玩具,我只能訓她一頓,跟女兒說:「你是姐姐,幹嘛跟弟弟一般計較,你不要那麼幼稚好嗎?」換成先生就是拿起棍子,竹筍炒肉絲伺候。大家問:結果呢?媽媽回答:當然是全家陷入崩潰邊緣,沮喪的是,這樣的戲碼經常上演。
講理與講情
團體成員繼續花了一段時間討論「講大道理、 訓話,對於調節當下自己內心的焦慮、煩躁、壓力有效嗎?」並且延伸探討夫妻與親子對話的細節,分辨孩子的需要是:聽父母講理?還是講情?例如 小寶的姐姐仍然是個小朋友,需要爸爸媽媽大量的關心,因為弟弟的特殊需要,媽媽可以給女兒的關注的確少了,她的退化行為反映內心不滿足的焦慮,她有情感上的需求,而非聽父母講手足應該如何相處的道理。
最後家長們提供給媽媽的台詞是:「你看到媽媽總是陪著弟弟,都沒有時間陪你玩,你一定很氣弟弟搶了媽媽;媽媽也很愛你的,只是媽媽還不知道怎麼樣分配時間?你跟弟弟吵架、經常咬手指,很像小小孩,媽媽擔心你怎麼變得好小,著急怎麼幫助你長大。」
媽媽先表達對女兒的關心與了解取代講理,說出擔憂的心聲,安撫了自己的焦慮,按捺住自己急著要教訓女兒的想法(不要與弟弟計較);女兒沒有被訓、被打,就不會產生抗拒的心理,以致親子處在一種緊張的舞步中。
這一課,大家體認到生活太苦了,聽聽情話、說說情話或許較有能量面對每天一個接一個的重擔。
原文轉錄自任林教育基金會第59期會刊
電子會刊網址:http://www.jenlinst.org.tw/Uploads/20179121230476565646.pdf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