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在地小農找出路
要解決當前農業問題,首先必須正視農業需要資本化、規模化的現實。有志改革農業的年輕人,應先協助農業生產端的整合,將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同時維穩產量、價格和品質。而非一開始就去想行銷、品牌這些東西,畢竟行銷的基礎是品質良好的產品。
一群致力無毒、有機農業的農民成立「友善小農」社團,8月起推出「友善小農輕旅行」,以特色農場、生態農園為主軸,介紹各種友善農產品,讓遊客感受最單純農村生活,同時打造可以永續發展的新形態農業。
水林鄉農民面對傳統農業的沒落,逐漸由慣行農法轉型為有機、安全、自然農法,陸續成立小秧自然農場、小陳田畦邊果菜園、洪蕃薯有機農場等特色農場,並組成「友善小農」社團,每星期舉辦小農市集。
「友善小農」召集人李明遠表示,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友善小農的理念,社團推出了「友善小農輕旅行」,安排遊客在「水沙龍田園書屋」露營住宿,品嘗自然農場的農特產品,未來還將結合北港鎮與口湖鄉景點,打造更多元的特色旅遊行程。
李明遠指出,農業是未來的重要產業,但也面臨時代變遷的重大挑戰,偏鄉年輕人口外流,必須提供新型態農業吸引年輕人回鄉,結合生態環保、天然食安、藝文休閒的「友善小農」,會是一個好的開始、永續的發展。
來自台北的遊客說,長期生活在都會區,對土地有著強烈的懷念。水林鄉的友善小農以最自然的方式從事耕種與水產養殖,當大家赤腳踩踏農地、在漁塭抓魚蝦時,有種反樸歸真的感動。
隨著社會企業的構想興盛,許多年輕人受到啟發,自告奮勇發揮自身的行銷公關等專才,幫助小農成立自有品牌、開創網路通路、寫行銷企劃案,企圖為小農品牌創造附加價值、進行產業轉型或升級。然而,在不了解農業現實面的情況下,滿懷熱血投入農業「升級」的結果,往往遭遇殘酷環境的各種挑戰。
事實上,台灣農業挑戰恐怕不是單單是「賣產品」的問題。再深刻的故事行銷,都救不了沒有品質控管、供貨不穩的小農品牌。
領悟出有機農產品的客源是竹科中產家庭,壓根不會到菜市場買菜,因而先採用「2F政策」發動親友舊識預購,然後再慢慢增加會員。他採取計畫性生產,並建立一套SOP,多出來的時間就去辦小旅行、體驗營。
軟橋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彭松舉也說,有機不灑農藥,蟲害多收成少,最初產量只有原來一半,讓父親氣得跳腳。村民後來發現有機賣的單價高,重點是吃得健康,漸漸地全村才加入了有機栽種行列。
軟橋重視社區綠美化,同時串連周邊學校和社區推廣有機栽種、低碳生活、食農教育等,今年獲環保署評選為國家環境教育獎社區組優等獎。社區聯絡人邱寶磚表示,化肥的氮磷鉀濃度高、成效快,但會傷害環境,造成土壤酸化、土中微生物死光,所以他們只用有機肥。過去他們將鎮公所回收的廚餘轉成有機肥,幫助全鎮垃圾減量。
農村再生 盼年輕人接棒
看到了農村缺工的問題,52歲的他是軟橋數一數二的年輕農夫。陳禮龍表示,「要青年返鄉,首先要帶動地方特色產業」,他希望以有機栽培帶動地方產業,「請大家一起來支持在地小農,讓竹東成為有機農作重鎮。」
可藉由觀光行程的包裝行銷,除了幫在地小農或 地方社會組織增加銷售管道外,也可以增進社會對地方的關注力,且在透過發展地方導覽等 相關活動,也可以逐步地提升台灣的旅遊品質及觀念。 江明修也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創意無窮,建議透過不同的競賽或活動,鼓勵年輕人分享不同 的創意,而這些年輕學子也可以透過創意發想到實踐中,不只改變對社會責任的觀念,也可 以進而影響到身邊所有的人。
以神農室的社會創新為構想,該平台設計概念可以人才培育與培力、策略聯盟與協力、以及小農行銷合力,三大階段,以培養未來屏東縣社區幹部,提升社區能量對社團的影響力。以現有的社區為起點,透過假日拜訪各個社區點,結合各地方組織發現地方特色,進而串聯共創在地美好。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