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原住民與NPO的對話契機

2009/03/17 15:13
2,35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當「心」的距離已經不是問題,我們還能朝哪個方向去努力?一個民主社會,公民的基本權利理當受到維護,在政府推動社會福利的同時,民間非營利組織也反映台 灣人民的熱心公益,投入各種資源企圖照亮社會每一個角落。只是,難道有「心意」就可以了嗎?在3月14日由政大教育院與台灣另類教育學會舉辦的「偏遠小學 轉型與再生」學術研討會中,NPO組織與原住民學校間,有了一場充滿歡笑的論壇,或許無法解答上述的疑問,卻打開了對話的新契機。

【報導/NPO-EMBA Blog】公民報導團/郭盈?

「司馬庫斯因為它亮麗的外表吸引很多團體進入,卻成為很大的干擾。」台灣原住民族部落培力協會秘書長楊曜頌表示,大多數人會因為特定地區的知名度而投入資源,卻忘了這些資源可能不適用於當地。

不過,面對專業團隊所給的建議,以及公部門的反覆不定,被動接受並不是這群所謂社會弱勢者的唯一出路。以原住民教育為例,除了對抗法律及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限制,更多的是耐心篩選來自各界的熱心資源。「我每天都睡在學校,平日是校長,假日是學校公關。」台北縣烏來鄉福山國民小學校長雲堯榮說道。他認為,即使是在框架下也要保持跳躍性思考,尤其外來資源一定要經過選擇及整合,才會轉換成最適當的能量。

事實上,NPO和資源接受者之間若沒有足夠洞察及連結,一來一往間耗損的不只是時間和金錢,更降低資源使用效率,因此「中介者」角色的存在更顯得重要。政治大學NPO-EMBA平台計畫辦公室便為中介者之一,設立孕育公益議題之網路平台,尤其主動針對「偏遠小學」議題設立專區,讓NPO及偏遠小學能透過平台各取所需,使資源發揮最大效用。伊甸基金會也設立「偏遠小學公益創投基金」,發展資源網絡平台,在掌握弱勢需求的同時也不斷思考創新服務的可能。

專研台灣原住民教育、曾任原委會副主委的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孫大川表示,過去五年要進入原住民教育領域總感到辛苦萬分,儘管看到很多資源和善心,但卻無法和原住民所需真正有所連結。因此他強調,無論是中央和地方,或是NPO和其資源接受者,都需要適當的中介者扮演橋梁的角色,讓資源能夠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流通。

針對原住民教育問題,台灣另類教育學會理事陳振淦則建議,NPO可透過資訊融入方式解決組織進入不易,以及專業母語人才不足的問題。「就像是遠距課輔一樣,若可發展一套數位原民教材,不但課輔主體性可回歸孩童本身,更可以解決目前存在的許多限制。」這是他們目前積極推動的工作。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