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減碳承諾的虛與實

文字-A A +A

"今年巴黎氣候會議前夕,已有上千家的企業,參與各式各樣的減碳協議。而除了企業主的遠見,來自消費者的監督與壓力,也是2015這波綠色承諾大潮的推動力量。"

運動鞋大廠 Nike 公司在比利時擁有自己的風力發電。 (Source:Nike)

文/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本文同步發表於10/26出版的聯合報元氣周報)

    如果一雙球鞋,標榜是在綠建築裏生產,材料來自於回收塑料,用電百分百來自再生能源,甚至把運送與展銷的排碳量,都幫你到肯亞種樹作了碳中和,消費者會特別想買這雙鞋嗎?

    目前許多企業的想法是,即使不會,但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經濟體,以地球暖化的速度,恐怕也撐不了幾十年。與其等著被淘汱,不如預先作準備。

    或許因為如此,也使得今年巴黎氣候會議前夕,已有上千家的企業,參與各式各樣的減碳協議。不論是由聯合國氣候公約秘書處發起,有421間企業與團體簽署的「氣候關注行動(Caring for Climate)」、在利瑪氣候會議期間,同樣由氣候公約組織發起,目前有1157間企業參與的「氣候行動非國家行動者區域(Non-State Actor Zone for Climate Action, NAZCA)、由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一手創立的氣候組織(Climate Group)所倡議,有38間企業承諾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的「RE100」、由全球知名的環保團體「世界自然組織(WWF)」提出、目前有30間以上企業參與的「碳減碳先鋒(Climate Savers)」、以及其中財力或許最為雄厚,有包括CDP在內,全球362間投資法人與企業共同承諾的”We Mean Business”(或翻「我們是認真的」聯盟)等;甚至連美國白宮,都召集了83間的大型企業,共同發表低碳願景。

    在各式各樣的企業減碳承諾裏,有願意認購市場綠色電力,或是購買碳權(Carbon Credit)來為商品作碳定價(Carbon Pricing)的被動作法,也有強調自主減碳,以降低每單位生產成本的碳密集度為目標,甚或自蓋太陽能電廠等高難度作為。固然有取巧的廠家,只想爭取一兩日的媒體能見度,對外承諾使用綠能,範圍卻只限縮在總部大樓。但同時的確也有大型品牌,不但每年找來第三方驗證單位背書,證明自己的減碳承諾持續有效,更會要求其位在開發中國家的供應鍊,不但工廠必須要是綠建築、用電也要開始加入綠電;若是供應鍊拒絕改變,訂單就可能減少,轉到其他願意跟上的廠家。

We Mean Business Momentum from WE MEAN BUSINESS on Vimeo.
We Mean Business 這個行動以短片介紹,為何企業界需要宣示減碳承諾。

    除了企業主的遠見,來自消費者的監督與壓力,也是2015這波綠色承諾大潮的推動力量。幾個月之前,就有石油公司宣佈暫緩北極鑽油計畫,即因有環保團體幾年以來不論是透過各式的遊行、倡議、挑戰公權力卻十足吸睛的佔領地標行動,加上具公眾魅力的名人參與,所喚起的消費者拒買力道,先是迫使玩具廠商中止與石油公司的合作,近而使得鑽油平台與船隊,現只能暫時回到阿拉斯加安吉斯港周邊,目前唯一發揮的功能,是在阿拉斯加的惡劣海象中,船隊駛近一艘快沉的帆船,救出一個人與一隻貓。

    在巴黎氣候會談期間,不論是對有任期制的各國政府施壓,或是針對大型的跨國企業的抗議活動,甚至是對簽下減碳承諾的企業進行「漂綠(Green Washing)」的檢示,都是可預期的情況。有許多的公民團體,已計畫許久要發起大型的抗議行動,包括在談判的最後幾天,將嘗試讓與會各界「感受」到氣候議題的嚴重性。

    僅有華而不實的承諾,或者是純粹以買賣贖罪券的企業,恐怕一到巴黎難逃被拿放大鏡檢示。但若是最後巴黎會議一事無成,各國談判代表拍拍屁股走人,真正能帶來影響的,或許也是這批共同參與、並真正想帶來改變的企業,以及後頭遍佈全球,你我可能都參與其中的供應鍊。

    虛的大家看得多了,實在的力量或許在巴黎可見真章。

殼牌公司原本堅持在北極鑽探石油,而遭到綠色和平等環保團體的群起抗議,發起許多針對品牌的行動。(Source:Martin Katz / Greenpeace)

【延伸閱讀】
綠廠辦概念 企業正風行》陳重仁 2008.08.13 低碳生活部落格
如何引起大家對COP 21的重視?》2015.10.11 永續報告平台

【作者簡介】

張楊乾,兩個孩子的爸爸,常揣摩在二十年後,該如何告訴正值花樣年華的女兒,為何地球已升溫兩度,而這一代人又是怎麼錯過了減碳的關鍵時刻。曾服務於新聞界、在歐洲修習與暖化相關的碩士學位後,投入減緩氣候變遷的相關領域,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27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不落人後 英國版CBAM預計2027前上路

2024-03-28
瀏覽:
1,087
推:
1
回應:
0

碳捕捉非仙丹 為什麼CCS是油氣產業的虛假解方?

2024-03-04
瀏覽:
2,095
推:
0
回應:
0

又延誤!歐洲鐵路交通的極端氣候挑戰

2024-03-04
瀏覽:
1,983
推:
0
回應:
0

法國農民為何怒火中燒圍攻花都?

2024-02-26
瀏覽:
3,702
推:
0
回應:
0

生成式AI浪潮興起:AI有多耗電、耗水?

2024-02-26
瀏覽:
3,473
推:
22
回應:
0

企業減碳承諾的虛與實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2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2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