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改變社會

(圖片:大姐Lotus拍攝)
改變自己、改變社會
卓越新聞獎的社會公器獎2013頒給了Peopo,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Peopo 是個自主管理,幾乎完全自由,的平台,七千多位公民記者當然有很多傑出優秀的公民人才,但是自然界有好有壞才是常態,這一大鍋七千多人共煮的粥不但沒有煮壞而且還能得獎,『難能可貴』正是他得獎的主因。個人認為,不是因為裡面有什麼偉大的影響社會、震撼傳播界的卓越報導。
這個獎不是由余至理代表接受是一個程序上小小的遺憾,脫離不了官僚慣例,一切功勞歸於長官,未能禮讚直接面對實務的辛苦的工作者。可能少有幾位公民記者知道領獎那位是誰。
這個社會公器獎,對公民記者應該會引起激勵作用,尤其在『社會公器』的方向上。多年前在公民新聞獎第一次看到Sadapeopo,見到典型台南人的溫良恭儉讓。那時候他對於我在Peopo這類公開平台,使用如此強烈言論顯然感到驚訝。幾年公民記者下來,如今,他也直言敢言,經常針對事件說出自己的看法。另一位忠厚老實的地質專家阿Ben,加入公民記者之後,更是發現原來實際的政府和他以前的認知是如此大的差異,因而改變了自己,熱心關切社會事件。
以前Peopo從社大下手,因此公民記者年長者不少,旅遊報導自然佔了主要篇幅。近年各大學傳播學系老師的重視和推動下,年輕人大幅倍數成長,在老師的指導下,報導大多有明確主題或目的,社會公器的濃度隨之大增。在這同時,又可以杞人憂天的看到一個隱憂,因為大量正規指導之下,模式化清晰可見,同學們一板一眼的報導,尤其平衡兩字,恐怕又將淡化公民新聞『從民間來到民間去』的特質。
『改變自己、改變社會』或許可以是公民記者2014的標竿。
誠如SadaPeopo說的,為什麼要把自己的作品(報導)拿去讓別人評審?為了讓遊民大夢的議題增加曝光機會,今年我也破例參賽。無論是否入選,至少讓評審看到了這些內容,參賽就達到目的了。朱淑娟大埔張藥房七月拆屋的新聞也沒有得到卓越新聞獎,可見僧多粥少之外,議題和內容難免影評審的好惡,能得獎,表示獲得青睞,未得獎並不表示不好,因為評審也有其侷限性。
今年似乎是公民記者的收穫年,這些密集的鼓勵對於今後社會閱聽大眾對公民記者的認識,是會發生影響的。也因為這樣,公民記者對於自己的定位也可能會改變,公民記者不要為了得獎而改變自己,為了改變社會而改變自己則是值得的。
公民記者 謝明海 2013-11-29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