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深坑豆腐香 到蔡家古厝的百年堅持
OS1
走在老街上隨時傳來濃郁的豆腐香味
這裡是深坑老街
這裡曾是文山包種茶運往大稻埕的中繼站
歷經百年現代化的洗禮
昔日的木造街屋
仍可依稀觀察到昔日舊景的風貌
我們這一條老街短短307.5公尺
有美食豆腐
有百年前的茶葉
茶葉
又做了四寶的另外兩項
黑毛豬以前最大的北部產地
還有綠竹筍
是全新北常常比賽的冠軍
這四寶產業
在這條深坑老街都可以品嚐得到
那這條老街還有什麼含義最重要的
臺灣百年的歷史縮影在這邊
所以你在深坑老街可以看到這種磨石子的
現代主義的建築
比較簡潔的
比較對稱性的
也可以看到這種仿巴洛克式
比較豪華比較浮誇的
可以看到閩南式的傳統的毛巾寮的建築
在這片熱鬧的街景當中
仔細觀看可以發現
有些隱藏著逐漸被遺忘的歷史足跡
有些屋子裡面它是連續壁
都一間接著一間
大家共同用的牆壁
連續壁裡面的建材
有土角
有石頭
有石塊
所以很複雜
也有紅磚
等到日據時代
日本人說臺灣的街道太雜亂了
我要做一個全國統一街道改正計劃
這個改正計劃就大量用了紅磚瓦
等一下我們在老街的路面
就可以看到當初日據時代
最頂級的磚塊
就在我們的街道的路面
任人踩踏
為了更瞭解深坑早期的老屋風貌
離開了喧囂的老街
沿著深坑溪旁的小徑
前往老街背後的半山坡
來到這座超過百年歷史見證的
深坑蔡家古厝
今天當然要體驗就是說
怎麼樣利用他們當地的材料
就是田土
田裡面挖來的土
然後結合稻草梗
把它做成一塊一塊的土塊
傳奇的一刻
就這樣子把它拉上來
這個印一次還要用水
還要再洗一遍
要給它弄濕一下
不然它會黏住
因為我們換屋頂有時候
動一動它這個會壞
壞的中間你還要做一些新的
就是備料
這個算備料
他是真的很用心在在這一塊
就是為了維護
這個大概一百四十幾年的古厝
就是如何把它的完整度留存下來
讓後面的人可以繼續
可以看得到這個以前
呈現以前的那個感覺
蔡家古厝的存在
不只是一棟建築
更是深坑從清代到日治時期的
時代縮影
讓民眾能感受到
舊時草屋的製作技藝風貌
那我們用的除了用竹子
因為我們山上整個都是竹林
然後我們現在在綁著
這個一般來講
我們以前早期的時候
這是什麼草
從屋簷往上
那較短的就是茅草
白茅草
白茅草
比較長的這是菅尾
這是稻草
這就是我們割稻子
可以吃的稻草
你兒子可以做這個
是你以前教的嗎
你兒子可以做這個
是你以前教的嗎
他看來的啦
他看來
他看來
他看起來就會做這個
那間房子
也是沒可能永遠
後來年輕人
之後年輕人或誰
多久也不知道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蔡家古厝
除了保存
傳統格局的土角厝
也是家族藝術創作的空間
剛好我們老五
他有一些作品拿來這裡
那裡就給他
弄一個
算是展示的空間
因為要去老街那裡找
好像不太方便
公部門好像
對這個他也不要
因為他還要打燈光甚麼的他就比較不要
就是我在從事創作的時候
以我們茶山的背景
等於是說
出生在這裡
他有一些記憶
我把人物的部分
包括我媽媽採茶的一個
雕像的那個一個神情
然後包括小孩子
宗教信仰
包括我的祖父
還有我的爸爸
在這個場域裡面
可以看到
我們祖孫好幾代人
這樣的一個共同記憶
我們把它呈現在
這個土角厝裡面
我們阿公就留在這裡
再來我們老爸
再來就是我們這一代
他是 沒有 都住在這裡
他從頭到尾都住在這裡
不是說離開
才回來 沒有
從頭到尾都有在這裡
整個茶山的保留
他(二哥)是一個很關鍵的一個角色
然後後來有一些
關心地方文化發展
還有自然生態的
這些好朋友
他們也很願意
走進這裡
來幫忙我們
我是覺得
茶山的保留
這些文化的保留
傳統文化還有生態
我個人覺得
非常非常的有意義
這代把它(老屋)照顧起來
我這代把它(老屋)照顧起來
下一代他就會去做
就是這樣子
從老街與現代摩擦的共生
到古厝居民的堅持與故事
讓我們看見了
深坑跨越百年的發展脈絡
也更進一步瞭解到
深坑老街熱鬧背後的
深層價值與文化底蘊
公民記者 威廉
新北市 深坑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