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居家清潔|產業動態X就業型態 技術報|11月號》
台灣的居家清潔產業,正迎來一波結構性變化。
從雙薪家庭時間不足、少子化造成的家務壓力,到勞動市場缺工、技能分工精細化,居家清潔從一項「被看不見」的辛苦工作,逐漸成為有制度、有訓練、有專業的正規產業。本期《技術報》從產業量能、就業型態、能力要求與公共議題出發,整理台灣清潔勞動者現場的真實樣貌。
一、產業量能:從「隱形家務」到「百億服務業」
根據中華民國職業清潔認證協會估計,台灣居家清潔市場規模高達數百億元。
背後原因來自三個結構性因素:
① 雙薪家庭成為主流,家務時間崩解
超過六成家庭為雙薪,許多人下班後已無餘力維持居家整潔。
家事外包因此不再是奢侈,而是生活節奏的重新分配。
② 小宅與高壓生活並存,整理需求大增
小坪數住宅興起,使「收納整理」成為比清潔更艱難的家務。
整理、分類、動線優化的專業需求快速冒頭。
③ 年度掃除潮+缺工潮交錯
邁向年底,家戶大掃除需求攀升;
同時清潔員短缺,使供需差距被放大。
二、就業型態:缺工時代的「中年第二人生」
根據 1111 人力銀行統計,目前全台約有 3.3 萬個家事清潔職缺,較去年成長 12.1%。
這代表清潔勞動正成為一個重要的「轉職吸納產業」。
① 清潔成為中高齡就業的重要出口
許多 35~55 歲的勞工,從製造業、餐飲業、服務業轉入清潔產業,原因包括:
- 能重新掌控生活節奏
- 可依身體狀況選擇工時
- 收入較一般非技職工作更穩定
② 正職化比例提高:72% 為全職
清潔工作不再只有打零工,而是能按月領薪、有制度訓練的職涯選項。
部分大型業者提供:
- 週休二日
- 4:30 下班
- 獎金制度
- 區域管理職晉升
這代表清潔產業「職涯化、常態化」的速度正在加快。
③ 兼職市場彈性高、時薪提升
兼職時薪平均 250~450 元,遠超過基本工資。
一件 4 小時的單次清潔約 1300~1600 元。
這種收入模式吸引許多「想兼差、多元就業」的族群加入。
三、技能與專業:清潔工作不再只是體力活
台灣居家清潔業第一品牌媽咪樂健康課技長期追蹤清潔勞動議題,
觀察到一個顯著的轉變:
清潔員的能力要求,正從體力工作者 → 具備技術、溝通、風險管理的專業者。
① 專業技能精緻化
許多業者與協會開辦的清潔訓練課程包括:
- 收納管理原則
- 化學清潔劑使用與風險
- 清潔工具選擇與保養
- 家具材質判斷
- 貴重物品防護
- 職安意識
清潔的技術含量正在提高。
② 與客戶溝通變得更重要
清潔人員需要處理的不只有「髒污」,更包括:
- 對家庭空間的使用建議
- 情緒與期待管理
- 成員隱私與安全感
「有人可以問、有門可以敲」的服務型態,也成為決定顧客信任感的關鍵。
③ 認證與證照成為競爭力
越來越多清潔從業人員報考協會證照或參加訓練班,提升自身價值。
這也提高了整個產業的門檻與標準。
四、公共議題:不可忽視的風險與結構困境
清潔產業的成長背後,仍存在值得關注的社會議題。
① 高薪泡沫化:市場喊價造成錯誤期待
新聞提到有業者開出「6 萬起薪」。
但若沒有穩定的排班制度,這些薪資無法持續,可能造成求職者誤解。
② 一次性清潔亂象:品質落差大
許多「個人自由接案」或「一次性平台」缺乏訓練與稽核,
可能造成:
- 清潔劑傷害
- 家具毀損
- 隱私風險
- 價格不透明
社會大眾對「清潔專業」與「清潔職涯」的認識,仍亟待提升。
③ 清潔是高身體耗損工作,職安議題被低估
從彎腰、搬動、抬舉,到長時間的手部重複性動作,
清潔員的肌耐力壓力不比許多技術工少。
產業擴張時,如何照顧清潔人的身體健康,是不可被忽視的議題。
五、案例觀察:一個清潔員的 90 天職場人生
台灣居家清潔百大管家故事館故事人物,化名33,為高雄某「實體門市」區域專屬定期清潔管家。
她原本是中年製造業員工,輪班多年導致失眠、手腕發炎。
轉入清潔產業後,她說:
「第一次覺得自己不是在打一份工,而是在幫家庭找回秩序。」
她最在意的不是薪水,而是:
- 每天 4:30 下班可以接孩子
- 每週固定班次不再日夜顛倒
- 同事之間互相支援
- 客戶願意在餐桌上留一張暖心便條
清潔工作,正在讓許多人找到第二段人生。
六、結語:看見清潔者,就是看見一個家的穩定
台灣的居家清潔產業不只是一門生意,而是一個社會穩定結構。
當家庭能透過外包找回生活節奏,
當清潔人員能透過制度獲得保障與尊嚴,
當社區裡有一盞真正「看得到人」的店舖,
這個產業才真正走向成熟。
11 月號《台灣居家清潔 產業動態X就業型態 技術報》記錄的,不只是數據與市場,
更是成千上萬台灣人在家庭與勞動之間努力調整的生活證據。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