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冬返鄉青年以牽罟文化 山腳下海岸邊打造地方創生
[公民記者岡山論壇/屏東報導] 佳冬青年以實際行動策劃牽罟系列活動,串聯社區與觀光資源,地層下陷的海洋漁業文化,屏東縣佳冬鄉「牽罟」的地方繁榮景象。一群平均年齡約30歲的在地青年組成「山腳下海岸邊」團隊,正以行動接棒地方文化,讓這項傳統漁撈文化得以延續。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為支持青年發展,已成功爭取客家委員會超過九千萬元建置「客家青年基地」,內埔鄉僑智國小舊校舍盼打造青年創新與文化共融的示範場域。
山腳下海岸邊執行長謝思萱表示,以前漁村生活困苦,塭豐村內少有人家擁有漁船,居民靠著一領罟、一條繩,全村總動員。有人下海撒網、有人岸邊拉繩,嗚螺一響,大人、小孩、阿嬤都衝出來,拎著褲腳、拖鞋,笑笑鬧鬧地去牽罟。多年後,牽罟漸漸成為文化象徵、一段庄頭的集體記憶。為延續這項珍貴傳統文化,團隊決定主動接手體驗文化,著手推動活動轉型與傳承。塭豐社區的長輩們舉辦至今已邁入第十屆,團隊成員在參與第九屆活動協助導覽時,不能讓南台灣唯一牽罟就這樣消失!
2025年11月「來塭叨節-漁夫生活祭」結束後謝執行長憶起在活動構想初期,塭豐社區對青年團隊抱持觀望,擔心理念過於抽象、難以落實,為讓構想更具體呈現,團隊邀請設計師及屏東漁業青年聯誼會進駐,將活動主視覺、動線規劃與展區構想具體化,並不斷與社區發展協會溝通討論,隨著規劃成果逐步明朗,長輩們也從保留觀望轉為全力支持。
特別將傳統牽罟活動結合沙窯與辦桌文化,並推出沉浸式RPG神話探索、漁村鐵人接力賽、產地餐桌、漁夫市集等活動,更打造鹹鴨蛋、白鷺鷥、午仔魚與石斑魚等IP角色,多元創新體驗受到許多家庭喜愛,期盼遊客踏訪社區、深入了解在地文化脈絡,能深刻感受佳冬土地特有的鹹味與溫度,讓產業文化行動與農村地方建設並行,打造友善且更具特色的客家永續旅遊。
[文字與圖片資料來源 : 屏東縣政府]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