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明與美國高球橡樹谷學院專訪
〈讓高爾夫回到教育本質〉—專訪橡樹谷分院院長謝志明
「台灣的高爾夫,其實比美國落後了約15年,甚至比日本與泰國也慢了至少10年。」橡樹谷高爾夫台北分院院長謝志明回憶當年在美國執教與交流時,不禁感嘆台灣與國際之間的差距。很多台灣人對高爾夫仍存有刻板印象——高爾夫是富人運動、入門困難、需要長時間摸索,而訓練方式也多依靠個人天賦或反覆模仿。
但謝志明在美國看到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場景:孩子們從小在課後俱樂部中自然接觸高爾夫,教練用循序漸進、科學化的方式,讓每位學生都能明確知道自己「為何要這樣打」。這讓他意識到——問題不在學生,而在教育方法。
「如果我們可以把那套系統帶回台灣,台灣的高爾夫會更快向前走。」於是他決定回國。
謝志明教練受訪拍攝照片 閻希瑀攝
推動「美式教育高球模式」——教球,更教態度
美式高爾夫教育的核心,不是把球打得更遠,而是讓學員「理解自己在做什麼」。這套教學強調:先理解,再動作。先觀念,再技術。先自我調整,再結果驗證
謝志明說:「每一次揮桿,都是一份自己對自己的負責。」學員在課程中不只會被要求記錄擊球狀況、節奏、揮桿節點,也會學習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冷靜、如何面對失誤、如何處理比賽焦慮。
謝志明說:「我們不只是教球,更是在教人。高爾夫本來就不是比誰力量大,而是比誰更能控制自己。」
打造專業訓練環境——讓學生能「真的會打球」
為了讓台灣學員擁有與美國同等的訓練品質,謝志明斥資數百萬元,於青年公園高球練習場二樓打造橡樹谷高爾夫台北分院,並設立:
仿真果嶺推桿區、高落差切球平台、沙坑救球訓練區、短桿得分模擬情境
這些在一般練習場幾乎看不到。
「高爾夫不是只會開球就好,真正的分數都是從短桿關鍵。」他認真地說。
許多原本停在110–120桿的球友,在這裡進步到破百,甚至成功考照、成為教練或選手。最關鍵的不是力量,而是方法——而方法只能在正確的環境中被建立。
青年公園橡樹谷學院設立的仿真果嶺推桿區、高落差切球平台、沙坑救球訓練區 閻希瑀攝
讓高爾夫更親民——人人都能學、都能進步
謝志明不希望高爾夫永遠停留在「社交場合」、「中年興趣」或「資源階級運動」的印象裡。他希望透過系統化教學,讓更多人可以輕鬆入門、避免走彎路。謝志明說:「只要方法對,誰都能變強。」
協助台灣人才走向世界——不是夢,而是路
橡樹谷台北分院不只教球,更建立完整人才管線。讓更多台灣選手有能力前進美國巡迴賽。
謝志明強調:「台灣不是沒天份,而是缺舞台與系統。」
透過和美國橡樹谷總校的對接,學員有機會參與美國訓練營跟國際教練交流接觸更高層級比賽
未來,他希望能建立台灣自主選手交流團,讓優秀球員能真正走上世界舞台,而不是困在國內比賽循環中。
謝志明下場擊球的畫面 謝志明教練授權提供
展望——讓高爾夫回到教育的本質
「高爾夫不是比誰完美,而是比誰願意面對自己。」
謝志明說,高爾夫教的不是揮桿,而是態度、專注、品格、挫折管理與自我要求。
他相信,當教育理念被重建,台灣的高爾夫不只會跟上世界,更能走出自己的道路。
因為真正的高爾夫,不是在球道上,而是在人成長的每一步。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