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高遠,無日不風波 登山人口多 山難就會多嗎?

群山高遠,無日不風波 登山人口多 山難就會多嗎?
※ 山,意來每獨往,勝事惟自知,乘興閒看萬重山,乃行山者鍾情,步履洋溢絲絲縷縷情意,均化入詩詞行間,反芻再三,總扣擊行山者心扉,致行山者眼界高遠、心胸闊大!惟寶島山海高且深,走來無處不登臨。有備與無備,關係成敗或生死?欲享受山頭閒雲浮、山色有無中之絕妙景致,做好確保安全之道,豈能輕略? ※
心頭無一事,筆下有千山,群峰聲不斷,山人怎會寂?山人多,風波不歇?山多、爬山人口多、山難就會多?這邏輯通否?日前(2025.09.09.)中央社一則報導:「登山健行是瑞士的國民運動,根據瑞士聯邦統計,瑞士人平均每年登山健行15次,每次超過3小時。然而自2000年起,登山意外攀升,每年高達約4萬件;因登山而死亡每年平均46人,男性占3/4。」這個因登山而死亡的人數算多嗎?瑞士國土面積4萬1000餘平方公里, 60%是山區,人口850餘萬人,登山健行可說是該國的「全民運動」,平均一年因登山而死亡人數是46人;再來看看台灣,面積3萬6000平方公里,70%是山區,人口2300多萬人,登山人口據說有500萬,2024年因登山而死亡之人數有58人(近20年來最多)。同樣是多山國家,兩國人民的面山態度差很多,瑞士的年輕男女以登山健行來約會,彼此都能「感受山景的美麗與浪漫」,可見登山這運動是很受瑞士人青睞的。
根據瑞士伯恩健行步道協會會長施密特表示,瑞士登山人口其實以女性為多,但男性經常對自己過度自信,也想表現能繼續挑戰有難度的路線。因此,年紀較大的男性發生致命意外的機率較高,其中以「無適當裝備」是意外發生的重要原因,尤其「穿夾腳拖與涼鞋就上山」,十分危險。而台灣似乎也越來越有這種傾向?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對山過於輕忽,對山難的肇因視若無睹,「人類從歷史中獲得的唯一教訓,就是從不吸取任何教訓」,似乎全世界都雷同?
登高望山海,滿目多秀色。上山,把命交給山神;下山,山神把命還給你,銀貨兩訖,皆大歡喜也各自安好。登山,安全為首要考量,有時該注意也注意了,但事故仍然發生,既然發生了,就沒什麼應該或不應該的分別?生命中,凡事都有意義,一切都是註定的安排 ?是耶?非耶?登山,沒有偶然,一切事故的發生,無一例外都有其嚴格的必然性?或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或人為與自然因素之共伴?入山,該準備的要準備,該攜帶的要攜帶,該遵守的要遵守,該撤退的要撤退。然後,青山留住了,還怕沒柴燒嗎?
環境多山海,山海藏深意。台灣多山且四面環海,國人理當對面山面海應很熟悉,只可惜被「政策、觀念」給誤了,惟「向山、向海致敬」之推行,希望能扭轉國人「懼山怕海」的觀念,自然而愉悅地向大自然去奔放、去享受,豈不美哉!
附 記:
1.台灣打從2019年全面開放山林之後,上山的人多了,上山的限制少了,厲害的、不厲害的,有準備的、沒準備的,體健的、體弱的,有病的、沒病的,「一窩蜂」地往山上進發,難怪山難事故會大增,誰該負責、能負責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自我負責!登山沒有也不須彩排,每一次山行都是現場直播,所以必須為自己負責。據消防署統計,2015年至2023年山難事故,「年齡層以50歲到59歲的中高齡自組隊伍最多,其次則是60至69歲。」這資訊殊值登山者惕,尤其是「中高齡」者!本照片引自2025.09.09.中央社(記者郭芳君瑞士攝),是瑞士年輕人約會時,相約一起去爬山和燭光晚餐一樣受歡迎。登山時,沿路可見許多人雙雙對對,這場景充滿詩情畫意的羅曼蒂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