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菊花獨白展演 映照汙名背後的故事

2025/10/07 11:16
3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廖護穎、游宜珊台北報導】九月27、28號兩日,台灣同行者互助協會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舉辦「2025菊花獨白民眾劇場工作坊 共創展覽」。「菊花」一詞代表生命中最汙穢、不可描述的慾望,如同社會上對待藥癮、愛滋、性少數群體的緘默與汙名。工作坊學員透過數月的分享、聆聽與共創,用展覽和戲劇演出的方式,帶領民眾一同挖掘生命中那些無從訴說的經驗。

台灣同行者協會秘書長黃美瑜表示,工作坊建立起夥伴間的信任關係,學員逐步揭露生命中不同面向的困境,不論是ㄧ般民眾、助人工作者、受助者,都在其中相互陪伴、梳理。參與學員Lu(化名)也回應,在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不同角色的生活經驗交融、互為主體的過程。

本次展出突破過去常用「知識宣講」作為正名運動的手段,而改以藝術創作貼近生命故事,引起不同群體的共鳴。觀展民眾江映帆,本身是性別平等教育推廣講師,在看完演出後提及,故事透過劇場的方式傳遞情感,它的強度會比起知識性的語言、文字來得更加強烈與真實,能觸及的範圍也更大。

關於社會大眾對汙名群體的偏見,NGO團體也提出不一樣的反思。台灣新滋識同盟前理事長黃蒂談及,關於「汙名」此概念形成的根源,會朔及到個人本身,我們是如何看待非我同類群體的。台灣感染誌協會前秘書長陳威祈也表示,許多感染者在接觸NGO、醫療團體前,常是一個人獨自承擔,無處訴說。或許觀眾可以思考看看,若自己身在一樣的處境,是不是會做出和他們一樣的行為。

展演以藝術做為橋樑,開啟汙名化群體與大眾對話的窗口,期盼民眾在不同的生命經驗中找到共鳴,進而反思汙名與偏見的形成,逐步邁向更加包容與理解的社會。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