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大辦桌:藝術、台語與戲劇的奇妙一天
邊玩邊學,從欣賞作品到創意辦桌
國立臺灣美術館今夏舉辦『2025 國家語言視覺藝術體驗營──藝術ka辦桌』台語一日營。活動以「藝術欣賞」、「創意辦桌」、「正港 ê 臺灣文化」三大特色為主軸,透過遊戲、戲劇與台語學習,讓孩子們在一天的營隊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遊戲中看懂藝術
活動一開始,營隊的演教員帶領孩子走進展廳,欣賞袁金塔〈迎神賽會〉。接著在營隊的「秘密基地」裡,透過遊戲來認識陳景容〈西瓜攤〉、席德進〈閑坐〉、陳國展〈收桌〉與許武勇〈臺南市西羅殿〉等作品。孩子們體驗「對比」遊戲,用身體演出「硬/軟」、「絕望/希望」、「邪惡/善良」等相反動作;在「焦點」練習中,則以眼神或身體部位指向綠球,學習捕捉畫作中的視覺焦點。這些循序漸進的設計,讓孩子邊玩邊理解藝術家如何透過構圖與色彩引導觀者視線,也在過程中培養觀察力與表現力。

台語遊戲添笑聲
午餐過後,活動帶入台語歌曲〈藝術 ka 辦桌〉,並設計「克漏字」遊戲,讓孩子找出台語詞彙,如「雞卵糕」、「圍做伙」,再練習造句。有人天馬行空說出:「歹人圍做伙,毋知欲做啥歹代誌」,讓全場笑聲不斷。隨後,孩子們用身體排演畫作意境,並發展以「結婚」、「學業有成」、「祝壽」、「入厝」為主題的小劇場。國小組的新郎、新娘在〈西瓜攤〉中相遇,國中組的「烏狗兄」則用搞笑生日歌引爆驚喜。最後,大家親手繪製「辦桌菜色」,將藝術轉化成一場熱鬧的人情饗宴。

台語文化在生活中活起來
在這些遊戲、營歌與戲劇中,孩子們自然地開口說出台語:「阿爸!阿爸!我欲食雞卵糕!」稚氣洋溢的吶喊;或是把「虛咧咧」轉化成上學心情的笑話,讓語言從課本走進日常,變得鮮活而有趣。
整日活動設計細膩而充實,孩子們一邊提升台語表達能力,一邊在藝術引導下激發自我潛能。台語不再只是課本裡的詞彙,而成為演繹生活故事的橋樑。國美館藉由這場跨領域營隊,成功串聯視覺藝術與語言保存,搭建文化傳承的橋樑,讓孩子們從藝術到語言,深刻感受臺灣獨特的文化。
公民記者 黃馨瑩 台中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