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話語權還給孩子,他們會設計出什麼樣的交通?/裕隆城兒童參與式工作坊

「跟上小腳丫 FUN 心過馬路」工作坊裡的小駕駛。圖/裕隆提供
責信揭露:本篇報導由裕隆集團部分支持,《多多益善》秉持「獨立報導原則」製作完成。關於獨立報導原則:《多多益善》與合作方互信溝通、力求共識,但本站擁有報導方向、受訪者選擇、訪綱設定與稿件修改的最終決定權,並於合作備忘或合約中具體載明。 |
記者/葉靜倫
「我們把庇護島做成鯊魚頭,這樣車子才不會撞到。」
「我們的島有 2 根手把車子夾住,車就不會開太快撞到我們。」
「這個是防撞柵欄,後面休息區還可以跟公車一樣賣廣告!」
8 月底的星期六早上,燦爛陽光下的新店裕隆城外聚集了許多帶著孩子的父母,等著商場開門。11 點一到,爸媽們牽著蹦跳的孩子來到 3 樓實驗場,準備參加裕隆集團和超越遊戲、眼底城事共同舉辦的「跟上小腳丫 FUN 心過馬路」,這是結合兒童參與式工作坊、自由遊戲、紙箱迷宮和跑酷等,各種「在城市中移動體驗」的一天。
偌大的場館地板上,畫著灰色曲折的車道,上面有一條條行穿線(斑馬線),旁邊還有紙箱做成的紅綠燈和建築物,建築物上赫然寫著「裕隆城」、「誠品生活」、「南強工商」、「加油站」等。仔細一看,才發現這個微型城市竟是依照裕隆城周邊腹地打造而成,從寶橋路延著中興路到寶中路等街區真實重現,讓剛從附近步行而來的大人小孩更有感。

場館裡的灰色曲折車道。圖/裕隆提供。

依照裕隆城周邊環境佈置的微型城市。攝/葉靜倫
從人本交通到兒本交通,孩子也是城市的一員
工作坊的開始,將近 20 個 8、9 歲到 12 歲不等的小孩,聚在一起認識行人庇護島。這是設在馬路間,提供行人暫時停等的安全區,島上會有反光標誌、提醒車子靠右行駛的分道標誌、避免車子撞上的引導線等。
眼底城事編輯、城市規畫師胡紫寧,也是這次工作坊的規畫者,先用短短 20 分鐘讓大家認識這個保護自己的交通設計,還介紹了各國庇護島的不同特色,再把小朋友分成 4 組,每組由一個工作人員帶領,引導小朋友用紙箱和色筆、各種素材製作自己想要的庇護島。
有人把庇護島做成鯊魚狀,想要嚇阻衝太快的汽車;有人在上面做了導盲磗和反光鏡,有人在島後種樹、佈置花園,還有人在島上做了閃閃發亮的小金球,提醒往來車子小心行人。
超越遊戲協會理事長李玉華說:「去年我們在凱道上討論的圓環、彎彎路(woonerf)和這次的庇護島,對小孩來說都是在他們行走過程中,能讓車速減低、讓車子不要對他們直接衝撞的設計。圓環和彎彎路是要讓車速分流、讓路彎曲,強迫車子降速;庇護島則是在一些多線道馬路的行穿線之間,設置一個緩衝、保護行人安全。」

眼底城事編輯、城市規畫師胡紫寧帶大家認識庇護島。圖/裕隆提供

庇護島設計說明。圖/裕隆提供

孩子們在工作坊實作「有 2 根手」的庇護島。圖/裕隆提供
超越遊戲從兒童遊戲權開始,關注臺灣特色公園、推動街道遊戲,近年則從遊戲空間延伸到周邊設施,關注「兒本交通」,也就是從兒童視角出發的交通設計,期待發展出讓孩子安心移動的友善城市。他們長期推廣的、以紙箱和自然素材為主的「自由遊戲」,也在結合小組討論和實做後,搖身成為舉辦兒童參與式工作坊,讓孩子傾聽別人意見、表達自我想法最好的方式。
「兒童是城市的一員,你沒有聽他們的聲音,怎麼為他們設計城市?」李玉華說,孩子用紙箱打造自己的庇護島和汽車,在紙箱城市裡穿行,過程中有很強的遊戲感、看起來在玩,其實是藉由整個體驗了解街道設計如何友善彼此,工作人員更可以藉此觀察、轉譯孩子的意見給城市規畫者。
胡紫寧也說,孩子是透過身體經驗在認識環境,需要在動手做的過程中,跟自己的生活經驗相連結:「我們把微型城市搬進實驗場,讓他們動手改造街道,透過觀察其他城市的庇護島和街道環境去設想,一個安全、能保護行人的街道會是什麼樣子?並且動手去實踐它、感受它。」
臺灣自 20 世紀汽車工業興起後,隨著全球化的腳步進入「車本主義」時代,也就是在交通規畫時優先考量的總是汽車,而非行人。2022 年 CNN 形容臺灣交通像「行人地獄」,再加上過去幾年本土交通事故頻傳,以行人為本的「人本交通」日漸受到關注。今年 9 月開始由交通部訂定的「交通安全月」,主題便是「人本交通-停讓文化」。
這個轉向對裕隆汽車集團來說特別有感。「過去我們做車子講求的就是要快,即使後來從安全視角出發去宣導,也還是在從駕駛的角度看車子。」裕隆集團公共事務部經理陳蔓嫻說:「車子做得再好,駕駛的行為沒有改變,就算設了再多規定和懲罰,也只能做到一定程度的預防。」
裕隆進一步把安全議題拓展到行人安全,在集團 ESG 的思考中重新理解一個好的交通服務和城市設計應該長什麼樣子?這 2 年跟超越遊戲和眼底城事的合作,更打開了「95 公分高」的兒童視野。陳蔓嫻說:「如今我們在以行人為本的交通服務裡,多了兒本交通的思考,希望大家都能一起創造更好的用路關係。」

以「95 公分高」的兒童視野,實現兒本交通。圖/裕隆提供
在平均 95 公分高的視野裡,並不容易看到後方來車,往往要走到馬路中間才發現有車來了。過馬路時,因為視線極低、視野限縮,兒童也沒辦法像成年人一樣,在有必要時跟對向來車的駕駛互動。此外,臺灣許多馬路對老人家、行動不便的身障者和兒童來說,經常都太長,紅綠燈的停等秒數也太短了。
「一個 40 公尺寬的馬路,如果一個成年人 40 秒能走完,對長輩和小孩來說,可能需要 50 秒;對使用輔具的身障者來說,可能需要 60-80 秒。」李玉華解釋兒本交通為何重要:「但如果我們在做設計時從來不去思考兒童或長輩、身障者,我們就不會在這樣的馬路上設置庇護島了。」
「小孩身邊一定有大人,為什麼需要了解交通設計?」
每當提到兒本交通,常有人會質疑,孩子身邊一定有大人在,大人把小孩牽好,自然不會出事。但這不僅將交通意外的責任重擔歸結到個人身上,也忽略了一些小學 3、4 年級就已經自己上下學的孩子,更輕忽了從小教育的重要性。
胡紫寧說:「如果他們從小就能看懂問題出在哪裡,看懂紅綠燈的秒數、知道樹為什麼會種在這裡、為什麼要有引導線和分道標誌…… 他們才能從小辨識,也才能和爸媽表達出來、知道環境裡哪裡不足。」
陳蔓嫻也說,這就像環保意識一樣,需要從小紮根。尤其透過工作坊,才能讓創作跟話語權回到孩子身上。李玉華更指出,過去人們總是教小孩要保護自己、讓自己被駕駛看見,這其實都已經是很末端的事。「交通安全必須從源頭開始,從交通設計上著手。」她強調,他們在意的「大人責任」並不(只)是父母過馬路時要把小孩牽好,而是整體環境設計是否對孩子友善。
「如果大人用心設計環境、先把危險都解除了,小孩就不需要永遠只能從避險的方式在看待交通和移動。」李玉華說:「更進一步的討論是,難道小孩就只能跟著爸媽、被大人帶來帶去,沒有自主移動和決策的能力嗎?」她提醒,國際上在談兒童友善城市,都是期待讓孩子從住家到學校、從診所到公園遊戲場,都可以自己安心移動。

孩子們在工作坊討論對友善交通的期待。圖/裕隆提供
事實上,家長們也不見得同意「大人把小孩牽好就沒事,不用教這麼多」。一個特別從新竹北上、第一次到裕隆城的王媽媽便說:「我們沒辦法一直保護小孩,交通安全不只是大人的事,如果小孩自己從小有意識,我們會比較放心。」她也笑說,比起大人一直在說過馬路要注意安全喔!很重要喔!講得再多,都不如小孩從做中學、跟別的小孩一起討論,幫助更大。
另一個媽媽 Vivian 則說,今年升小五的兒子平時已經有機會自己在外面移動,爸媽也沒辦法每天接送,很希望兒子能對環境有所認識。「他這次還學到導盲磗上的圓點原來叫定位點,在庇護島上做了很大的導盲磗,拉著我去看,這些細節的東西學校裡不會教。」 Vivian 說:「出來感受一下別人的美感也很好,街道上大家注意的東西都不一樣,對他來說滿有趣的!」
另一位張媽媽則很希望 2 個女兒理解行車的視角。事實上,庇護島並不只是為了保護行人,也能讓車輛在轉彎時,透過庇護島的引導,有足夠的視距來轉正、看清楚雙方距離,達到安全駕駛。因此在工作坊中,當各小組完成庇護島後,下一步就是合力用紙箱做出自己的車子。

小朋友透過工作坊理解行車視角。圖/裕隆提供
換位思考,小駕駛的行車體驗
工作人員先引導小朋友思考車子可以有哪些功能,例如可以載輪椅的無障礙車、可以開出去玩的露營車或餐車,可以用手機發動的電動車等。還可以設計盲點偵測系統,看到行人會嗶嗶叫,甚至做成透明底盤,可以透視車底下是否有不小心鑽進去的小貓小狗。
各種奇形怪狀的車子做好之後,還沒等工作人員發話,已經有好幾臺車迫不及待在現場車道上橫衝直撞,但為了避免撞上行人或自己辛苦弄出來的庇護島,每個小駕駛到了路口又不得不放慢速度小心繞行。換位思考就這麼在體驗中自然發生。
王媽媽 10 歲的兒子也「開車」在馬路上跑來跑去,但因為紙板窗戶挖太高了、看不到前方,只能依靠其他小朋友「聲控」他前進。工作坊後,他還若有所思的跟媽媽說:「原來庇護島是為了保護行人啊,我以前以為它就是個裝飾,還覺得它害馬路空間變小了。」
李玉華最後強調,車子和行人都是用路人:「如果孩子從小就只覺得車子比他大、只有車子才擁有道路,道路不是行人的,那身為行人的他們也同時會認知到,自己並不值得討論城市空間這個公共議題。」她說:「唯有在平等的狀態下,我們才能好好討論交通規畫,一起邁向友善城市。」

參加工作坊的小駕駛。圖/裕隆提供

「跟上小腳丫 FUN 心過馬路」活動合照。圖/裕隆提供
點進多多看原文:〈把話語權還給孩子,他們會設計出什麼樣的交通?/裕隆城兒童參與式工作坊〉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