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扎根榕樹下,陪伴社區共成長—桃園市平鎮區獅子林社區發展協會

2025/10/06 10:00
1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桃園市平鎮區獅子林社區發展協會自95年成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以來,從一場「榕樹下卡拉OK」活動起步,逐步凝聚起居民的向心力,這段歷程不僅見證了社區的成長,也反映出志工團隊多年來無私奉獻與制度化經營的成果,如今的據點,早已跳脫活動中心的基本功能,更像是一個家,一個讓人願意留下、互相扶持的溫暖所在。

照片

(圖一)桃園市平鎮區獅子林社區發展協會歲末聯歡活動

以家為根基,推動社區服務化

  協會的運作,有如一個大家庭,理事長林玉雪與總幹事張寶珠以「經營家」為理念,將據點當作家來經營,讓每位走進社區的居民與志工都能感受到溫暖,總幹事說:「我41歲生病後重新出發,當我有機會重活一次,就想把剩下的時間用來服務別人。」這份把別人當家人的初心,成為她帶領志工團隊的核心動力。

  她總是親自掃地、搬椅子,即便身為總幹事或理事長,仍堅持每天與志工一起維護環境,她說:「只有彎得下腰的人,才有資格服務別人。」這句話,深深影響著志工隊的每一位成員,也奠定了社區堅實的服務文化。

志工各就其位,多元編制發揮效能

  協會依據據點需求與評鑑項目,成立21個功能性小組,包括銀髮組、才藝組、電訪組、餐飲組、文書組等,讓志工依興趣發揮所長。這樣的制度不僅讓每個人都有明確的任務,也強調分工合作與責任承擔。

  特別是現已70多歲的餐飲組長,自96年起擔任至今,從未請辭。廚房狹窄又無冷氣,她卻總是默默地在裡頭備餐,從不抱怨,只說一句:「能做,就做到不能做為止。」還有一位擔任多重職務的資深志工,即便年過七旬,仍同時負責環保、保健組等組別,他們的堅持與默默耕耘,是社區最動人的力量。

迎接挑戰不退卻,制度與溝通是關鍵

  社區早期曾面臨活動場域限制、人力不足等問題,總幹事張寶珠接手後進行改革,強調制度透明、公平分工,並透過以身作則的力量,勝過冷冰冰的指令。

  她曾接下來自台中市政府的七台遊覽車接待任務,雖遭理監事反對,但她一一拜訪志工、逐人說明任務內容,最終讓大家齊心協力完成。「每次排椅子時,我就當作是釋放壓力的方式,有時候不說話,用身體做給大家看,比什麼都管用。」

照片

(圖二)配合平鎮社區資源整合計畫接受訪談,展現社區據點在地耕耘成果與制度特色

以創新精神延續傳承,服務新住民社群

  隨著社區高齡化與志工年齡結構轉變,協會不僅積極培育接班人,也在113年啟動新住民關懷據點,目前已有近30位新住民進入服務名單,協會希望透過電訪與家訪,建立與兩里新住民的連結與信任。

  總幹事說:「再過十年,他們的孩子都長大了,如果現在不接觸,以後可能會更疏遠。」從語言到文化,從理解到認同,這是獅子林社區給未來打下的基礎。新住民據點服務的成立,不只是社區新階段的起點,更是「共融」理念的實踐。

照片

(圖三)長庚科技大學與桃園市平鎮區獅子林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推動永續高齡友善社區計畫

照片

(圖四)參加社區金典獎頒獎典禮,志工齊聚一堂共享榮耀時刻

  桃園市平鎮區獅子林社區發展協會的故事,不只是地方社區的縮影,更是一群人如何用信念與汗水,在地扎根、彼此扶持的寫照。108年獲得社區金典獎年度特別獎,是對這段歷程最溫柔的肯定。即使年歲漸長、責任愈重,這群志工仍以「福氣」為名,堅持走在服務的路上,未來協會仍期待有更多人加入,一起守護這座榕樹下長出的社區之林,讓獅子林成為更多人的第二個家。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