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營造互助溫暖、共融多元的社區據點—桃園市中壢區立信社區發展協會

2025/10/07 10:00
2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桃園市中壢區立信社區發展協會成立迄今已32年,從早期在地耆老的自主聚會發展為涵蓋關懷據點、新住民文化交流、在地課程推廣與高齡照護支持等面向的綜合型社區組織,以「陪伴、連結、行動」為核心精神,在地深耕多年,成為不少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照片

(圖一)社區C級巷長照弄共餐服務,更促進65歲以上長者維持社交

新住民積極參與,點亮社區多元文化

  立信社區人口結構多元,新住民佔比逐年提升,協會長年關注其需求,透過語言課程、照顧知能培力、文化成果展演等方式,支持新住民融入在地生活。執行長徐瑞珍指出:「每年一場多元文化成果展,是居民最期待的節日之一。媽媽們會穿上傳統服飾,端出家鄉料理,一邊分享文化,一邊也讓大家更理解彼此。」

  協會也與元智大學、健行科大等大學合作,讓新住民家庭的下一代能夠參與文化交流、共學活動,從而促進跨世代與跨文化的理解與互動,讓「融入」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實質可見的社區行動。

課程安排多元,涵蓋靜態學習與活力共餐

  立信社區自籌經費租用空間,設立「樂齡教室」,每天開設瑜珈、書法、歌唱、舞蹈及客語文化等課程,並依長者需求滾動式調整內容。即使未申請補助,仍自費聘請師資持續開課,務求「不讓習慣走入社區的長輩停課」。

 協會從今年重啟長者共餐服務,並導入延緩失智、健康識能課程,搭配衛教講座及血壓檢測等健康促進措施。執行長徐瑞珍表示:「只要願意踏出家門,我們就能提供適切的資源與陪伴。」

照片

(圖二)舉辦延緩失智課程,透過遊戲、繪畫與互動,陪伴長輩保持活力與笑容

長年在地服務,關注獨居者並修補家庭關係

  協會自95年設立關懷據點至今,已累積二十年服務經驗。除每日電話問安與關懷訪視外,更將據點轉化為人際連結的溫度基地。許多獨居長者每日必到,哪怕只為報到半小時、量一次血壓,也能帶來情緒上的穩定與安全感。

  執行長徐瑞珍分享,有一位長期參與活動的媽媽,在協會學習後與家人互動改善、心情開朗,「這些改變,也讓她的孩子主動請假陪媽媽來參加課程。」。這樣的正向循環,不僅是家庭關係的重建,也促進了社區內部的情感連結。

照片

(圖三)伯公照護站結合客家文化,透過習俗體驗讓長輩找到歸屬感與快樂

培養青年新血,整合資源落實「愛心冰箱」計畫

  為提升社區活力,協會積極召募40歲世代投入志工行列,培養下一階段的社區接棒人才,近年也與推動共學計畫,由學生進入社區帶領繪本、氣球與彩繪活動,實踐世代間共學與跨界合作。

  在資源整合上,協會亦與醫療院所、社區大學、公部門密切協作,舉辦健檢、疫苗施打、法制講座與長照服務說明會,另設有社區「愛心冰箱」及物資捐助管道,針對經濟邊緣戶與急需協助者進行日常支持。

照片

(圖四)舉辦伯公照護站老幼同樂活動,透過世代交流建構更緊密的社區情感

  回望32年歷程,協會歷經多次組織調整與人力更迭,卻始終未曾停下服務腳步。執行長徐瑞珍說:「我們不只是辦活動,而是透過一個個關係的建立,讓人走進社區,彼此守望、互相牽掛。」未來協會盼能提供更安全舒適的教學與交流環境,同時吸引更多青年加入運作行列,為高齡化社區注入創新能量。就如里長所說:「我們也會老,也需要人陪,現在做這些,其實也是在替未來的自己種一份善因。」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