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桃園市失智症關懷協會—以愛為本,打造失智友善社區

2025/09/23 10:00
2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桃園市失智症關懷協會從成立至今,一直以推廣失智友善理念為己任,致力於照護關懷失智者與家屬。協會的成立契機、服務特色、社區連結與未來發展等面向均展現出深厚的在地影響力與實踐力,持續為建構更包容的社區環境而努力。

由污名走向友善——在地關懷的起點

  協會由創會理事長古梓龍於99年成立發起,主要在於回應失智家庭長期面臨的照護負荷與社會距離感。當時,社會尚未重視失智問題,相關印象多數帶有污名化色彩。協會創立之初,即著力透過政策倡議與在地教育,營造接納與支持的社區氛圍。
  理事長黃梓榕接任後,延續「陪伴、同理、尊重」三大核心精神,並將服務版圖從個別家庭擴展至整體社區,透過跨界合作,建構完整的關懷網絡,實踐在地互助與共融。

照片

(圖一)113年度國際失智症月「憶起找回生命中的美好」活動

自居家延伸至團體,支持多元更貼近心靈

  協會目前提供多項核心服務,包括家屬支持團體、紓壓課程、照顧訓練,以及社區宣導等。其中「失智者居家帶領活動」由志工每週到宅服務,結合創意手作、益智桌遊、認知遊戲及簡易運動,陪伴長者逐步重啟社交生活。每週一次的活動帶領,透過結合創意手作、益智桌遊、認知遊戲與簡易運動,有效引導長者逐步走出家門融入團體。家屬的部分提供照顧訓練、支持團體及紓壓課程,使家屬們能相互交流分享心境,提供心理與實務上的協助。

  總幹事曾劭真分享,一位64歲獨居長者,因視力不佳又不願外出,一開始拒絕協會邀訪。女兒為了幫助爸爸申請協會的居家帶領活動,發現他對懷舊音樂有濃厚興趣。某次女兒帶他到失智症社區據點,現場播放懷舊歌曲,長者放鬆心情,能夠點歌,並融入團體,甚至擔任「小老師」教學,協助其他學員學唱歌。這個過程讓家屬看到爸爸重新建立社交互動,也感受到協會服務帶來的正面改變。

全齡教育宣導,連接幼齡與長者的共同理解

  推展失智友善社區的策略,是協會與幼兒園、社區大學等學校及醫療單位合作的關鍵。透過闖關活動、失智症十大警訊教育、校園宣導,讓不同年齡層都能理解與包容。

  每年於「失智症月」主辦各類大型活動,如:園遊會、展覽、電影座談等,不僅吸引在地居民參與,也促進與企業、社福單位合作,強化資源連結,進而提升社會整體對失智議題的認識及支持度。

照片

(圖二)桃園社會大學和據點長者一起互動,參與音樂輔療課程

危機過後,轉機悄然浮現

  協會的發展並非一路順遂。黃理事長坦言,曾經因經費問題,面臨預算緊縮、人力流失等危機;也曾因地震導致據點受損,歷經搬遷及適應的艱辛。即便如此,他們並未退卻,反而將危機轉化為改變契機,調整運作制度及積極尋求企業合作,逐步穩定發展。

  現階段,協會正著力推動團體家屋與失智日照據點,期望串聯完整照護鏈。未來更計畫建立小型在地照顧模式,整合社區志工與家屬,共同實踐「失智友善」理念,呼籲社會各界投入資源與凝聚共識。

  目前,失智症在台灣的認知率僅約8%、確診率約56%,顯示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重視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協會希望未來透過多元管道吸引更多關注與資源。

照片

(圖三)據點長者及志工們參加灣聲樂團臺灣行腳第12季音樂會

照片

(圖四)家屬支持團體課程-破解失智症精神行為的密碼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