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休二日服務業是奢想?】她只想月薪30K+、日班排休,卻被已讀不回——當服務業說穩定,社會聽見了嗎?
這是一位36歲女性作業員在社群論壇#Dcard 上發出的真實呼救。面對科技業遷廠、家庭無法離鄉,她選擇先求職再離職,但即便條件開得再保守,依然屢屢遭遇「已讀不回」。

她無奈發問:「是我的年紀?還是我的條件太難?」
她所放棄的,其實是社會上許多人夢寐以求的「週休二日」,只為了符合生活節奏與工作現實的交集。不是獅子大開口,而是希望生活不要崩盤的最低訴求。
放棄週休二日,是一種生活壓力下的現實選擇
她的四大需求——固定日班、不輪班、有基本福利、薪資在30K上下——看似簡單,卻成了找工作的障礙。
這不只是她一人的難題,而是整個基層勞動者面臨的制度困境。事實上,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24年全台仍有超過40%的勞工處於「排休制」,尤其集中在第一線製造與服務業。
這些人不是不努力,而是整體制度設計沒有真正理解他們的生活樣貌。當大多數職缺標榜「週休二日」、「彈性工時」,但實際上仍要求輪班、過勞或臨時應變時,那些渴望穩定日班、但也願意接受平日排休的工作者,反倒被擋在門外。
制度缺席,是基層職涯焦慮的核心
更令人關注的是,在這些結構性矛盾之中,真正「回應生活節奏」的工作選項其實少之又少。
但也有企業正在試圖反轉這種現況。
例如,台灣有居家清潔業者率先導入固定日班、週休制度與正職薪酬保障,再透過 PDCA 工作管理、OKR 職涯目標,讓清潔服務從打零工的短線任務,變成可預期、有升遷的長期職涯。這樣的設計,為二度就業者、中年轉職族、甚至青年新鮮人,打開了另一種對未來的想像。
這正是台灣服務業值得學習的方向:周休二日服務業、安心工作、照顧家庭以照顧自己並自我成長。
當她說「不是想躺平」,我們該聽見什麼?
回到那位女作業員的故事。她不是不願意工作,也不是要求過多。
她只是希望,在這個社會裡,還能有一份工作可以給她安全感、規律與被相信的可能。
當她說出「我不是想躺平,只是希望有人願意相信我還能做得好」的那一刻,其實代表了許多人的心聲。
這不該只是她的孤單困境,而是整個社會該重新檢視的鏡子。
台灣的服務業與製造業,是否已經準備好接住每一位仍努力生活的人?
真正的穩定,不該只是口號,而應該是所有願意付出的勞動者,都能憑努力得到的踏實人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