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當巡迴醫療車開進部落,她也找到了回家的路

2025/07/16 15:17
5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文/Mayaw(馬耀)|青年返鄉 Are You Ready節目主持人

從熱鬧都市的安寧病房,到偏鄉部落的崎嶇巡診路,護理師王莉敏的故事,是一段關於回歸、承諾與愛的旅程。她曾是生命終點的溫柔守護者,陪伴無數病患走過人生最後一程;如今,她則化身為部落的行動天使,即便路途顛簸,也只為將醫療的溫暖送達每一位阿公阿嬤身邊。這位來自花蓮的阿美族女孩,毅然決然地從體制內走出,踏上回家的路,用最真摯的行動,實踐她對生命、對土地、對族人的深切承諾。

照片

圖片來源:王莉敏 提供

「不是夢想,而是被看見的可能」:護理這條路,是家人為她點亮的起點

「其實我一開始,並沒有想要走護理這條路。」王莉敏護理師輕聲笑著說,語氣中帶著一絲誠實,也流露著一份釋然。

國中畢業那年,面對未來的茫然,是父母一句「妳的個性適合當護理人員」,為她指引了方向,讓她跌跌撞撞地踏入了這條專業之路。對莉敏而言,這並非從小就立定的志向,而是源自於家人信任與期待的結果。

從離開部落到都市求學,她努力適應著制服的束縛、醫療術語的艱澀,以及面對病患與高壓工作的挑戰。那些年,她最常自問:「我真的能勝任這份工作嗎?」然而,正是這份不斷的自我詰問,引導她逐漸領悟:護理不僅僅是一門專業,更是一種深刻的陪伴,一種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連結。

照片

圖片來源:王莉敏 提供

生命的最後一站,教會她什麼是「好好告別」:在安寧病房,她學會的「不是治療,而是尊嚴」

初次接觸安寧病房的工作,是在門諾醫院的血液腫瘤科,其中也包含安寧病房,一個多數人避諱、不願談及的地方。「大家都以為安寧就是等死,但其實不然,它更關心的是:人在最後的日子裡,能不能舒服、有尊嚴地活著。」

她回憶起一對夫妻的故事,至今仍讓她難以忘懷。那位太太在丈夫臨終前,真誠地向丈夫道謝,感謝他一生相伴與付出。丈夫聽完後,靜靜地流下眼淚,隨後在溫柔的氛圍中安詳離世。

「那一刻我才真的理解,什麼叫做『道謝、道愛、道歉、道別』。」莉敏的語氣緩慢下來,彷彿在細細咀嚼那些深刻的記憶。她說,這「四道」不僅是給病人,也是給家屬的珍貴禮物,是讓愛與遺憾都能找到出口的方式。

這樣的工作雖然充滿意義,卻也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有時候會夢到病人,有時候也會覺得自己像是家屬的一份子,一起經歷離別。」

照片

圖片來源:王莉敏 提供

那一年,她決定回到部落:在疲憊與沉澱之後,走上返鄉之路

離開安寧病房,對莉敏來說,並非放棄,而是為了讓身心得以喘息。

她坦言,長期與死亡為伍,精神壓力難以言喻。恰巧那時,父母年紀漸長,電話那頭總傳來殷切的問候:「妳什麼時候回來?」於是,她選擇加入了花蓮門諾醫院的偏鄉巡迴醫療團隊。

這份工作沒有冷氣、沒有標準化的病房,只有顛簸的巡診車、一群充滿熱忱的專業人員、一條條蜿蜒的山路,以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族人臉孔。她笑說,剛開始還有些語言障礙,身為阿美族人,卻不太會講族語,與部落長輩溝通時總有些隔閡。但也正因如此,她更堅定地學習母語的重要性,這不僅是醫療行為,更是對自身文化的延續。

照片

圖片來源:王莉敏 提供

每一條巡診的路,都是對土地的告白:她坐上醫療車,走進偏鄉最深的角落

每天早上七點出發,晚上十一點才返回醫院,是偏鄉巡診的日常。最遠的路線單程需要兩個多小時,醫療團隊成員包括醫師、藥師、護理師與行政人員,他們背著藥箱、行李,穿梭於部落與村落之間。

有人曾問她:「這麼辛苦,值得嗎?」她總是堅定地回答:「值得,因為這些長輩,是我們的阿公阿嬤。」莉敏說,她在部落裡感受到的,不僅是照護者的責任,更是一種親情的延伸。「以前在外地工作時,總覺得離部落很遠,現在每天都像是回家。」

她也漸漸明白,自己回鄉不只是為了照顧父母,更是為了照顧整個部落。那種與土地重新建立連結的感覺,是在都市裡再多薪水也無法換取的價值。

照片

圖片來源:王莉敏 提供

語言、文化與醫療:一場被忽視的交集:她以自身經驗呼籲:原鄉醫療不只是缺人,更缺懂文化的人

花東地區的醫療人力長期不足,偏鄉巡診仰賴少數醫療團隊苦撐。莉敏坦言,這些年來她觀察到最深層的問題,並非單純的資源短缺,而是文化與語言的隔閡。

「當醫療人員不懂族語、不理解文化,長輩就會害怕、抗拒,就算你開了正確的藥,他們也不敢吃。」她語重心長地說。作為護理師,她在意的遠不止血壓數值和藥物劑量,更是病患是否真正理解醫療建議,是否感受到被尊重與理解。她因此呼籲更多年輕的原住民青年加入醫療行列,因為「能講母語、懂文化的人,才真正能走進部落的心裡。」

她的故事,也許能照亮更多迷惘的青年:在照顧他人之間,她也找回了自己

王莉敏的故事,並非戲劇化的成功案例,也不是轟轟烈烈的返鄉故事,而是一條走得紮實、走得溫柔的路。

她不曾站上聚光燈前,但她每天走進偏鄉的路,卻是無數部落長輩賴以安身的依靠。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她的經歷是一種溫柔的提醒:人生的路不一定一開始就清晰,但只要願意走,總能在某個時刻找到自己的位置。她說:「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我知道,這是讓我回到自己、回到家、回到族群的選擇。」

照片

圖片來源:王莉敏 提供

返鄉不是終點,而是一段開始:為部落、也為自己

每一次脈搏的測量、每一次蹲身問候,王莉敏都在用行動告訴我們:返鄉不是為了逃離,而是為了承擔。那是一種「走進群體」的選擇,也是一種「回應召喚」的勇氣。

她的故事,或許能提醒我們:在這個快速汰換與價值多元的時代裡,仍有一群人,願意以最簡單的方式,把愛留在需要的地方,把根,扎在記憶與土地的深處。


本報導根據《青年返鄉 Are You Ready?》EP13【山地巡迴醫療,讓家變得更靠近】返鄉護理師 王莉敏】訪談內容整理撰寫,同步刊載於「Peopo公民新聞」。該節目由Mayaw(馬耀)製作主持,長期關注青年返鄉、創業及文化保存等多元社會議題。
照片

🎙 Podcast 節目資訊|EP.23

▸主題|山地巡迴醫療,讓家變得更靠近
▸來賓|花蓮門諾醫院護理師 王莉敏
▸主持人|Mayaw(馬耀)
▸收聽連結|【請點擊】
▸選擇喜歡的Podcast平台收聽|【請點擊

想了解更多精彩節目內容,請立即訂閱、追蹤。或在各大 Podcast 及社群平台搜尋《青年返鄉 Are You Ready?》,即時獲取最新資訊!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