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安海鎮安平橋

2025/05/09 19:47
2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安海鎮安平橋

又稱五里橋和西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是橫跨晉江市安海鎮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面上的一座中式古代長橋,橋上刻著「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對聯,為中國古代第一長橋。安平橋身處晉江、南安水路要衝,是宋代泉州對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建橋以前,兩邊民眾來往只能坐船,十分危險。                                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安海財主黃護和僧人智淵帶頭各捐一萬,由僧人祖派主持,開始在兩岸間建橋。但因工程浩大,加上建到一半時黃護和祖派相繼亡故,而未能完成。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郡守趙令衿來到泉州上任,主持續建,又經一年才完成。工程在當時來說可謂浩大艱巨。                                                                 五里橋是梁式石橋,建橋所用石料系從金門島上開採,船運而來。全橋由花崗岩石板築成,每塊石板重約三噸,橋有疏水道三百六十二孔。其橋板石皆是堅實的花崗岩石。其橋墩利用長條石和方形石橫縱疊砌成,分長方形、半船形、雙邊船形三種形式,但由於年代久遠目前尚存331座。                                                            整橋狀如長虹,銜接安海水頭兩鎮。時為古代世界上最長的梁式石橋,故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稱號。安平橋底的橋墩分三種形式。水較淺、水流緩慢的水域中採用長方形石墩,較深時就改用半船型石墩,最深處則採用雙頭尖的筏形墩。這樣的設計,配合四座防波塔,可以減輕水流對橋的衝擊力。                 安平橋的橋基不像洛陽橋一般,完全採用筏形基礎。有些港道水深泥爛,石頭容易下陷,就先用木頭為墊,然後壓上石條,使得木頭逐漸沉陷至港底的承重層,從而奠定橋基,稱為睡木基礎。在港道較深處,則先打下木樁,再將木頭稀疏地架在樁上,兩旁由二樁擋住,防止木頭向外滾落。最後壓上石條,讓木頭沉底,稱為木樁基礎。後兩種方法都是當時首創。                                                       安平橋是繼泉州洛陽橋(又名萬安橋)後又一次使用「筏形基礎」建造的梁式石橋,但其長度遠遠超過了洛陽橋,並產生了泉州府地的建橋熱潮。                                       古人有「閩中橋梁甲天下」的說法。明代陳紫峰,與友人暢遊安平橋時,正好遇上暴雨,於是他們就都在橋上暢談長橋勝景,並作對聯:「暴雨驟傾萬斛珍珠浮水面,長虹多掛一條金帶束天腰。」由於城市的建設,加上人為的破壞,安平橋逐漸成了陸上橋。再加上周邊環境的破壞,原本美麗潔淨的水域也逐漸的變黑,變髒、變臭,許多在安平橋上舉行的民俗活動也不得不改變地方。由於近年來中國政府的重視才漸漸得到了改善,但距離原始的安平橋風貌還需要一定的努力。現今因安海鎮的拆遷活動,安平橋改建為安平橋生態公園。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