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與模型 許焜山用心保存漁村文化
【專題記者/王孟琦】
「我是漁村長大的,而且是土生土長,對海洋對漁村對八斗子的感情很濃厚,濃厚到不知道該怎麼去形容。」從小住在基隆八斗子海邊的許焜山,現在已經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外商公司老闆。五年前他回到基隆成立「八斗子文物工作室」,不只蒐集早期的漁村文物和影像,也是全台少數擁有一系列八斗子早期漁船模型的人。
八斗子位在基隆的東北方,擁有全台灣唯一的岩岸海港。早期因距日本近,日治時期就擔負著台灣海上經濟使命。當地民眾多以捕魚為生,全盛時期除了基隆本地的船隻,還有一百多艘外縣市的漁船穿梭在小小的基隆港。
但近年來油價上漲,生產成本提高,年輕人外出工作,再加上海洋受到嚴重汙染,曾住在八斗子的居民杜秀紋說:「這鄉下地方幾乎都是一些老年人,所以他們只好轉行,轉行他們能做什麼,他們也沒有什麼特殊才能,所以其實生活是很辛苦的。」居民李阿蟾說:「近海的污染都很嚴重,捕不到什麼魚啊。漁船都越跑越遠去抓,啊有時候也不一定抓到什麼魚。」
眼見海洋受到嚴重汙染,壯年人口外移,八斗子漁村街景蕭條,許焜山回到故鄉,協助保存記憶中的八斗子漁村。他到處蒐集老照片,甚至花十九萬只為了一張老照片。
許焜山不只蒐集老照片,為了重現八斗子早期的漁船,2007年冬天他到大陸福建,來到八斗子漁民200年前的老家,請當地老師傅憑印象刻出早期八斗子漁船。
但他提到,過程中常遇到瓶頸。他表示,製作八斗子影像故事書時,由於八斗子歷史有部份是空白的,知道故事的老漁民又多已去世,加上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回到家鄉做這份耗時又耗力的工作,讓這份工作更難實行。但許焜山說:「最重要是要對這個有興趣,進而要有熱情,有熱情才可以做,只有興趣沒有熱情他也撐不久。」老婆許麗美也曾感到不諒解,但最後她仍選擇支持,她說:「我覺得要還是要支持他。因為每個人都會有想做的事情,我覺得家人就是要尊重和支持。」
為了填補家鄉歷史的空白,許焜山只要有空會回到八斗子,和老漁民聊天並攝影做紀錄,許焜山說:「我們也是會成為歷史啊,但是以後的人看到我們的歷史我們有資料保留給他。」。今年暑假他更在考上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希望能對保存八斗子文化盡一份心力。兒子許文鴻提到,他的父親很用心保存八斗子文物,他說:「他不一定只去看八斗子,他也跑了很多漁村也跑了很多漁港去做比較。現在還去研究所去學習更多的知識,所以我覺得我爸爸是非常投入這塊的。」
許焜山表示,最近他將提供國家科學委員會五十張基隆老照片,並到台東、澎湖拍攝傳統漁村鏢旗魚的畫面,希望對漁村文化保存有所幫助。許焜山提到,之後他將會繼續做,因為只要是他喜歡的事,他會全力以赴。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