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巨人」崛起 台商「馬上」當自強 !
可成在中國蘇州的工廠遭民眾抗議排放廢氣,被要求停工檢修。這不是第一個台商因環保問題受中國政府管制的案例,但可成的案子牽涉到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爭,有人認為台商在這次可成停工的事件裡只是代罪羔羊。
中國廣大消費市場一直是外資一直積極爭取搶奪的大餅,在經過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經濟情況突飛猛進,被視為領導世界經濟發展走向的大國之一。然而,中國長期以提升經濟成長為重的政策及投資環境,形成沿海勞力及資源密集型產業蓬勃發展的盛況,但卻使得環境狀況在遭受多年破壞導致汙染情況日趨嚴重,加上受到世界新興綠能產業發展的趨勢影響和國內人民環保意識抬頭,中國開始調整貿易政策,為未來的經濟發展之路做好萬全準備,避免環境破壞帶來的社會成本成為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中國自1953年起開始實施五年計畫,到了2011年,中國已邁入第十二個五年計畫,也就是「十二五計畫」。強調科學發展讓經濟朝向現代化、優化產業組成結構提升國家競爭力以及對外商投資做出更多的限制以符合國家經濟規劃的發展趨勢。其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體現在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視,強調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將以前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以綠能產業取代,對於環境保護標準嚴格把關,中國致力於環保標準的訂定及新穎環保技術的引進,以期達到回應人民需求及經濟結構轉型目標,極力剷除高汙染性的產業,要求遷廠到內陸,否則就應該轉型。
對於外資而言,中國經濟轉型無非是國際貿易上的嚴重震盪。由於中國國內外資為數眾多,產業發展也多半有外資的投資與合作關係,最重要的是中國與外資的互動及貿易規範上的改變。從十二五計劃及環保取向發展政策,都看出中國已決心要改變國際貿易上的角色及定位。
而台商在中國經濟轉型運動下受到重大的衝擊,台商可成大廠遭到中國政府以環境汙染為由要求停工,事件背後除了環境政策雷厲風行,更有政治力介入操弄,重以中國人民對於環境保護及生活品質的要求提升,雖然可成在停工事件中被說是中國對抗美國的箭靶,打著環保之名,順水推舟間接達到打壓美國蘋果的目的,但可成的停工都讓台商對於中國的的環境政策越發重視。
有關可成受「毒蘋果」之害的說法甚囂塵上,但台商在這次的事件中確實也接收到了來自中國的訊息,尤其是人民對於汙染的抗爭事件更顯示出了台商在中國長久以來並未與企業周遭民眾建立良好溝通關係,也缺少實踐企業社會企業責任的努力,台商一直以來對於中國市場都是抱持著生產基地的經營態度,才會到了中國產業經濟轉型的時候卻苦無因應對策,到了事後才做出彌補。
可成所遭受的挫折提醒台商不但要修正自己對於跨國經貿上的態度,姑且不管是不是受到美國與中國貿易競爭的牽連,在追求經濟成長之餘,台商勢必要促進自身產業創新的速度及在跨國企業運作的框架之下靈活調整經營方向,對於各國的產業政策及經濟模式發展走向都需要先預備因應之道,否則,不論在哪一個國家,環保議題都將是企業無可避免的責任。
回頭檢視台灣的政經環境,台灣的總統大選剛剛落幕,馬英九總統連任成功,再度當選。值得注意的是,馬英九總統的兩岸政策一直是強力主打的政見,強調與中國的經貿關係緊密結合,在在都加深了台灣和中國的。從ECFA的簽訂、開放陸客來台以及對於中國採取寬鬆開放的貿易政策態度,都使得馬總統受到許多企業大老闆的支持與青睞,鴻海董座郭台銘更是在大選前公開表明支持馬總統,可見政治與經濟的唇齒相依。
台灣的政經環境對於往後的兩岸經貿政策應是樂觀開放的,今後更加熱絡的兩岸貿易關係是可以預見的。台商在面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政策的衝擊下,中國對於環保議題上的高度重視,將會是台商的新挑戰,不僅為了自身產業的保全與茁壯得學會新的「求生技能」,更要利用機會與優勢寫下台商勝利方程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