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雄老屋餐廳 歷史入味上菜
【記者 陳塏蒽、黃晶兒/嘉義民雄報導】
一棟曾是「民雄放送所」日籍人員住宿的老屋,如今被賦予新生。店家主理人與夥伴透過「共食、共居、共學」的理念經營餐廳,將歷史轉化為有溫度的體驗。這裡不僅是空間再造,更將話語權交還給大眾,讓建築知識與文化在生活的對話中流動。
一棟老屋 半部二戰史
餐廳主廚 黃梓皓:「這棟建築其實是鈴置良一蓋的。然後他學的其實是西洋那邊的歐式那邊的工法跟建築。」
在二戰時期時,這棟老屋曾是二戰中維護電臺的軍技師住所,是戰爭不可或缺的一環。
餐廳主廚 黃梓皓:「(民雄放送所)發射功率大概珍珠港到南京,他們(國家廣播文物館)是說連新疆應該都聽得到,然後到菲律賓,日本本土都聽得到。那檯面上是政治宣傳,檯面下其實就是情報。」
經過主廚黃梓皓的重新規劃,轉型為一家夜間營業的餐廳,為的是打破多數歷史建築「跟著上班族一起下班」的距離感。透過融入在地食材的料理與脫口秀等活動,在夜晚重新迎接人們。
共食共居共學的實踐
餐廳主理人 郭玹妏:「我們不是只有吃的地方,也不是只有看看觀賞一下而已,是可以聊更多有趣的事。」
餐廳主廚 黃梓皓:「你把一個歷史故事這麼大,但你濃縮成大概一分鐘我就講完了。那菜不就在表達這件事嗎?他(客人)在吃這道菜每一口的時候都會回想你剛剛在講什麼。那他(客人)下次帶朋友來的時候,我就不是導覽員了。所以不要把大家變成知識的餵食者,而是把大家變成,他(客人)也是提供者。」
主廚黃梓皓推動「共食、共居、共學」的理念,讓大家在同個空間中,不僅享用美食,還能彼此交流與學習。
餐廳主廚 黃梓皓:「(大家)住在一起就可以講,沒有住在一起不好意思講,就會變成出問題。所以為什麼以前家族的時候憂鬱症的人很少。共食、共居、共學,你就會發現這三件事情其實會環環相扣。」
從共食的輕鬆分享,到共居的深度交流,最終走向共學。這份理念,最終目標是讓老屋成為一座橋梁,連結起每一個不同的人。
老屋的使命 搭起人與人的橋梁
餐廳主理人 郭玹妏:「類似這種青年聚會所就是技能交換所的概念。我們可以把你會的帶來跟我分享,我會的跟你分享。就是把有興趣的東西集在一起就可以開始互通有無,或者是讓這裡更加活絡,不然嘉義其實很冷清。」
在這間日式老屋裡,歷史不再是課本裡冰冷的文字,老屋不再只被觀賞。一次用餐,一場聊天,就讓人們在聆聽過往時代記憶的同時,也共同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地方記憶。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