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也有第二生命:修鞋職人洪金和的手作修補之路
在台南新化區武安里的新化菜市場裡,有一處不起眼的角落,伴隨市場人聲度過超過二十個念頭。洪金和靠著一雙巧手,替鞋子補上破口,延續它們的旅程。年輕時他是樂師與水電工,與修鞋毫不相干,卻因偶然看見修鞋師傅的專注身影而深受吸引。沒有師傅與教材,洪金和從一次次失敗中累積技術,終在市場的一隅打造修補天地。對洪金和來說,每雙鞋都有故事,而他的使命,就是讓它們再次上路。
▲洪金和在店內替靴子縫補,專注仔細,展現多年手工技藝。(圖/鄭宇菲攝)
從音樂到修鞋:突發奇想的轉折
這間修鞋店外表看似普通,故事卻相當特別。年輕時的洪金和是一位樂師及水電工,靠著音樂和修水電維生,沒想到有一天,因為偶然在街上看到一位修鞋師傅專注工作的模樣,洪金和的心中產生了興趣。「看著看著就想學,覺得這門手藝很有意思。」洪金和笑著回憶。這個突如其來的念頭,成為洪金和人生的轉捩點。
起初,家人對他的決定相當支持,但朋友們並不看好,甚至覺得「怎麼可能自己學會修鞋還能開店」。洪金和沒有被這些話動搖,自己憑著天生的動手能力,一步步摸索學習。談到自己是天生就有動手能力,還是後天學習的,洪金和豪爽地回答:「當然是天生啊!」原本只是興趣,最後卻成了生計。洪金和說,如果當初沒有接觸修鞋,自己可能還在做水電工作,但修鞋帶給他的樂趣,是其他工作難以取代的。
自學成師:從失敗中磨出技術
沒有老師指導、沒有系統教材,洪金和全靠自學。剛開始練習時,洪金和會拿親朋好友壞掉的鞋子來試,邊做邊修正錯誤。被問到修鞋最難的部分時,洪金和毫不猶豫地說:「都很難,但越難學的越想挑戰。」這份不服輸的精神,讓洪金和在一年內就能熟練地修好各式鞋款。
洪金和甚至自製修鞋工具,打造出獨一無二的鐵錘與鉤針。這並不是為了省錢,而是想挑戰自己。「我覺得修鞋要靠觀察、技巧和耐心,這三樣都要有。」洪金和說。
洪金和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剛學修鞋不久,一位檳榔西施拿來一雙恨天高請他修理,因為不太熟悉,不小心從傍晚修到半夜,雖然辛苦但沒有想放棄。這種堅持,讓洪金和一步步從學徒變成老師傅級的人物,甚至自信地說:「我比老師傅還厲害,因為我會自己想出新的方法。」
▲洪金和自製的鐵錘及鉤針(圖/洪金和提供)
在市場裡修鞋,人情味是最好的報酬
洪金和的修鞋攤位位於新化菜市場,一天大約工作八到九個小時。對洪金和來說,修鞋不是單純的工作,而是一種放鬆。「我在市場修鞋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可以遇到各式各樣的人。」洪金和說,客人中有年輕人、也有老一輩,職業多元,但大家都因為信任他的技術而來。
平日收到的工作多以鞋底開花為主,有時也會遇到改造鞋型的需求。「我有幫人把皮鞋改成拖鞋過。」洪金和笑著說。客人要求不一,有人重視外觀,也有人注重穿起來的舒適度,「所以兩邊都要顧好。」洪金和遇過最讓人哭笑不得的客人,是那種連修理費30元都要討價還價的人。不過,也有讓人覺得感動的經驗。有位客人修完鞋後笑著說:「你的鞋子修太好了,害我都不能買新鞋了。」還有一位客人拿一雙190元的鞋來修,付了160元修理費,卻說物超所值。這些故事成了洪金和每天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修鞋如解謎,每雙鞋都是新挑戰
除了修鞋,洪金和原本還擅長修水電與樂器演奏,是個名副其實的「萬能手」。洪金和認為修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每一雙鞋的狀況都不一樣,「修鞋不像流水線,每一次都是新的挑戰。」洪金和強調,這份工作讓他持續思考與創新,自己也不斷嘗試新材料和修法。
洪金和認為修鞋的魅力在於「越難修越想修」,那種動手後看到成果的成就感,是金錢無法取代的。洪金和說,有時修鞋像在「解謎」,要判斷鞋子的結構、材質與損壞原因,再選出最合適的方法去處理。「每一雙鞋都有它的故事,我只是幫它延續生命。」這句話,道出了洪金和對手藝的尊重與熱愛。市場裡的生活雖然簡單,但一點也不辛苦,反而充滿樂趣與挑戰。
歲月不減手藝心,修鞋精神永留存
雖然已經退休,洪金和仍不時會幫朋友或熟客修鞋。洪金和說,現在不再把修鞋當成生活重心,而是當成一種樂趣與習慣。「我會修到手動不了為止。」洪金和笑著說。比起過去每天忙碌的工作,現在的生活多了更多自由與輕鬆,但洪金和依舊保持動手做東西的習慣。
談到是否會鼓勵年輕人學修鞋,洪金和毫不猶豫地回答:「會,因為這些技術漸漸在失傳。」也感嘆現在社會普遍重視速度與效率,年輕人不太願意從事需要耐心與手工的工作。「但這種手藝,其實很值得傳承。」洪金和希望未來仍有人願意學這門技術,延續這份傳統與工藝精神。
洪金和的一生,就像他修過的每一雙鞋——歷經時間打磨,雖然有磨損、有裂痕,但依然堅實可靠,閃耀著屬於手作職人的光。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